追求快樂會讓人不快樂?
雖然客觀來說,我們生活變好了,但卻有更多人感到無助、沮喪、及孤獨。
根據研究,產生絕望的原因,並不是缺乏快樂,
而是缺乏人生意義。
活得快樂和活得有意義之間有什麼差別?
我們的文化對「快樂」相當癡迷,
但其實尋找意義才是更讓人滿足的道路。
要如何活得有意義?
為了找出答案,作家艾蜜莉花了五年時間,訪談並閱讀了各種心理學、 神經科學、及哲學的相關內容。 把這些資料彙整起來,她發現了一件事, 歸納為「人生意義的四大支柱」。
我們可以彼此相互建立起這些支柱, 在彼此的人生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第一根支柱是「歸屬感」
歸屬感來自於一種關係, 一種你與他人在本質上彼此是否處在相互珍惜的關係中。
真正的歸屬感源自於「愛」。它存在於個體間共處的時光當中,且它是一種選擇── 你可以選擇與他人培養歸屬感。對很多人來說,歸屬感是人生意義的重要來源,就是與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連結。
第二根支柱是「目的」
找到你的目的,並不是指找到讓你快樂的工作。
目的的重點是你能給予什麼,而不是你想要什麼。關鍵在於用你的力量去服務他人。
人若沒有值得去做的事,就會掙扎折騰。目的能讓你有活下去的意義,有驅使你向前行的「理由」。
第三根支柱是「超然」
超然的狀態是很少見的時刻,在這個時刻中,你超脫了日常生活的喧囂擾攘,自我感正在漸漸消褪, 你會感覺到和更高的現實產生連結。 超然也許來自於欣賞藝術,也許是在教堂中,也許是透過寫作而發生。有時候太投入,會有一種忘我的境界。 這些超然的經驗能改變你。
第四根支柱是「說故事」
說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 用你人生中的事件來創造一個故事,它能協助你了解你是怎麼變成你的。我們故事的作者其實就是自己,且我們可以改變說故事的方式。 你的生命並不只一連串的事件。 即便你被事實給限制住,你仍可以編輯、 詮釋、再重新述說你的故事。
資料來源:T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