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225131111 service@dxmonline.com
看見美|美是修行 美是文明4-1

看見美|美是修行 美是文明4-1

看見美,因為心美
分享一個45年前聖誕後不久的美麗故事….

1975/1/27 星期一,雨天。這個故事發生在德國的科隆。
17歲的少女 Vera Brandes,看著黑暗的舞台,內心七上八下,
因為,她好不容易
說服了歌劇院為著名美國青年鋼琴家Keith Jarrett,
策劃了一場深夜12:00開始的「即興爵士音樂會」,當晚的票早已完售…

幾小時後,Keith Jarrett將面對1400人在貝森朵夫的鋼琴前即興演出,
沒有樂譜,沒有彩排…
17歲的她心裏很難過,因為當天下午,
她安排了鋼琴家與經紀人見面試琴…
鋼琴家試了幾個音,換經紀人也試彈幾個音,停了半响,經紀人說…

「如果不換一台,今晚,Keith不能演奏…」

應邀之前,鋼琴家清楚的要求了鋼琴的規格,歌劇院搞錯(?)
搬來台上的,是一台體積較小,又有幾個鍵走音的琴…
臨時找到對的琴,搬運工卻已下班,
女孩想請朋友一起,把琴推過大街,卻遇上大雨天。

怎麼辦?

Keith Jarrett 決定上車離去。
大雨中,17歲女孩在車窗外懇求,Keith思考許久,搖下車窗說:

「Never forget,only for you…」

深夜12:00的舞台上,Keith Jarrett放棄了走音的低音區,
和聲改在中音區,旋律在高音。

他化腐朽為神奇,在科隆歌劇院上演一場足以影響爵士樂歷史的鋼琴獨奏會。
開場僅用兩個和弦就堆疊出無限想像空間,
中段透過使用中低音域反覆樂句來彌補樂器的限制與不足,
這是一場他前衛獨到的歷史性即興演出。

我想分享的是,不要怕事情「被搞亂」,
因為亂,隱藏著機會,讓事情變得「更好」

這是那天,即興創作的錄音⬇︎

打開心眼 看見「不完美」之美

打開心眼 看見「不完美」之美

《 The Blind Photographer 》 圖片來源:thecamerastore.com

一個人如果看不見,該如何拍照?

《盲眼攝影家》(The Blind Photographer),是第一本介紹來自全球不同地方,全盲、半盲人士,以充滿活力和多樣的方式,拿起相機,拍攝四周那些那看不見,卻感受得到的對象,目的是描述盲人內心的美學感受。作者是Julian Rothenstein與Candia McWilliam。

由於盲人攝影師大多是全盲或是只剩下微弱的視力,其餘的感官能力會大幅擴展,並透過視覺以外的感官來表達和拍照。身為一位曾經眼見光彩、如今卻雙眼全盲的攝影師Pete Eckert,就曾經這麼說過:

我是一個在明眼人世界裡觀光的遊客。
盲人們面對的世界,就像是門前擋著一塊玻璃,感受得到前方卻不得其門進入。於是,我試著做些改變。我試著遺忘自己是個盲人,想像自己能夠看得見,唯有如此,我才能夠真正地融入明眼人的世界。我敞開內心深處的雙眼來拍照。透過聲音、觸摸和記憶,我在腦海中清晰地看見我所拍的每一張照片。我想,比起攝影師這個稱謂,我更像是一名概念性的藝術家。

本書讓我們感受到了盲人眼睛看不到的世界:黑暗不只一種,光會以各異的方式滲入眼睛;感官也不只一種,即使看不見,也能去聞、去觸、去聽、去嘗、去感受這個世界。他們不掩飾缺陷,而是真實地利用這些缺陷重生,提醒所有人,即使再不完美,都不要忘記生命最原始的感受,用微笑來面對每一個艱難的挑戰。

我們先透過這段影片,來認識盲人攝影師Pete Eckert:

影片來源:AMI: Accessible Media Inc.

「影像不純粹只是透過眼睛,它還可以透過靈魂看到。」

盲人歌手Stevie Wonder也為《盲眼攝影家》寫了這段開場:

「解決刻板印象與先入為主的想法,最好的辦法就是挑戰它們,如同本書所做的一般。它打破了視與盲兩方的藩籬,也展現了如果你不在意懷疑者並且追尋夢想,將會達到何種成就。影像不純粹只是透過眼睛,它還可以透過靈魂看到。」

Stevie Wonder,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出生後不久因保溫箱內氧氣過量的醫療事故而失明,他從小就對音樂有著天生的領悟與駕馭能力,是歌手、作曲家、音樂製作人、社會活動家,擅長多種樂器,是一位唱樂皆精的全能藝人。
1963年以「小史提夫·汪達」(Little Stevie Wonder)的名字憑一曲《指尖》(Fingertip),向人們轉達了雙目失明的人,如何用指尖來感受這個世界。

來欣賞Stevie Wonder的現場演出:

打開心眼 看見「不完美」之美

認識了盲人攝影家以及盲人歌手,接下來,我們談談「不完美」。

《完美的不完美》Perfect Imperfect: The Beauty Of Accident Age And Patina)這本書,作者是Karen McCartney、Sharyn Cairns與Glen Proebstel。以日本的wabi-sabi美學概念為基礎,倡導在不完美,無常、自然界和尋常日子的真實之中,用心發現美,表達美。

《 Perfect Imperfect 》 圖片來源:ecooutdoor.com.au

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下,考試往往重於思考,再加上思考短淺的媒體內容,讓許多人心態變得焦躁,眼界變得短視,思考也不夠深入。姚仁祿談到:「文化、知識界,若能一棒接一棒,在各領域不斷發表兼具『溝通技巧引人入勝』與『思考深度難易適中』的好作品,人們也許就會開始懂得欣賞『不完美的完美』的矛盾與實在,進一步,更能想像『眼看不見,心看見』的深廣美感。台灣才能脫離睜大眼低頭俯視不美好的膠著,開始抬頭閉眼,遠眺,而在靈魂之中,看見未來。」

部分內容節錄自|遠見雜誌 2018年10月號

延伸觀看:

  1. 姚仁祿談「從不完美,看見美的可能」
  2. 姚仁祿談「美的思考」

愛因斯坦 不朽的魔力

愛因斯坦 不朽的魔力

2016年2月,
物理學家們宣布監測到「引力波」
這是愛因斯坦於1915年提出的相對論中,
一個此前未被證明的關鍵元素。

100年前,
愛因斯坦用白紙、鋼筆、勤奮
和他超凡的大腦所得出的概念;
100年後,
才用現今最精密的科學工具獲得最終證明。

愛因斯坦是如何得知?
他的魔力何在?


1.直覺力

直覺的心靈是一種神聖的天賦,
理性的思惟則是忠實的僕人。
但我們已創造出一個尊崇僕人卻輕忽天賦的社會
The intuitive mind is a sacred gift
and the rational mind is a faithful servant.
We have created a society that honors the servant and has forgotten the gift.

2.神秘力

神秘是人類最高的美感經驗
也是科學與藝術的源頭
The most beautiful experience we can have is the mysterious.
It is the source of all true art and science.

3.想像力

當你從宇宙的觀點來看待自己時,
內在的某些東西總是會提醒或知會你,
有更大與更好的事情需要擔心。
Something Inside Always Reminds or Informs You
That There Are Bigger and Better Things to Worry About

4.好奇力

在正式教育制度摧殘之下
好奇心還能存活,真是奇蹟
It is a miracle that curiosity survives formal education.


我們應該如實的呈現,我們是什麼;
而不是找尋,我們應該是什麼
A man should look for what is,and not for what he thinks should be.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獻給 愛因斯坦,
也獻給 心靈可以自由的你。

什麼樣的設計家,比較有品味?|設計家的誕生4-2

什麼樣的設計家,比較有品味?|設計家的誕生4-2

Q2)什麼樣的設計家,比較有品味?
A2)大量閱讀的人!

品味來自能讓自己大量「閱讀」。

閱讀是什麼?
閱讀,就像,選擇好朋友聊天….

品味是什麼?
品味是,好朋友可以啟發您的事….

閱讀是找到讓我們看見陌生世界的好朋友….
然後,被啟發思考….

「藝術最高的價值,是啟發;
啟發之外,
我們不能為別人做些什麼….」
~Bob Dylan

「書,是啟發我們的藝術品
閱讀,
是讓自己被藝術感動….」
~Harper Lee

梅岡城故事
啟發我們,思考,做人的品味….

品味,是讓自己的內心提升
行住坐臥,言行舉止
儘可能:

  1. 素樸 與 精緻並存
  2. 淺顯 與 深廣並存
  3. 平凡 與 高貴並存
  4. 無聲 與 有聲並存
  5. 親近 與 尊榮並存 ….

這樣設計家,作品自然脫俗….
這樣的腦結構,沒有大量閱讀,無法構成….

相關連結:什麼樣的設計家,設計做得好?|設計家的誕生4-1


TAID室內設計 國際論壇
拍攝日期|2016.10.14
拍攝地點|台北文創
講者|姚仁祿 Eric Yao

設計師即是藝術家

設計師即是藝術家


台灣設計新風貌:
全球化概念,設計家多元發展,
凸顯「個人風格」,而非「地區」或「國家」。

台灣的室內設計產業發展興盛,
經典的作品案例在眾多設計新秀的巧手下紛然呈現。

設計家最重要的事,
用「心」的力量,透過設計,影響他人。

設計師即是藝術家,
設計如同著名的音樂、詩詞、繪畫般,
即使經歷時光的磨洗,
依然能撼動著眾人的思緒。

採訪編輯|台灣室內設計雜誌
採訪時間|2016.08.04

任何情境 都視為好因緣| 創新需要的能力4-2

任何情境 都視為好因緣| 創新需要的能力4-2

所有的創新,不管是藝術,詩詞,設計,
都是取決於你的心境定位。
任何事情,都要把它視為好因緣的開始,
這是創新者需要具備的態度。

同樣一場雨,你可以煩惱以對,
也可以視為開啓一扇幸福門,
文學家蘇東坡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定風波」的詞句裡,這樣描述:

定風波(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送走了雨具,才開始下雨,
蘇東坡轉煩為美,
管它下雨下雪。
隨時,都是創新好因緣。


主講人:姚仁祿(大小創意酋長)
地點:工研院
設計思維及商業模式驅動創新系列講座
演講時間: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