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心眼 看見「不完美」之美

《 The Blind Photographer 》 圖片來源:thecamerastore.com
一個人如果看不見,該如何拍照?
《盲眼攝影家》(The Blind Photographer),是第一本介紹來自全球不同地方,全盲、半盲人士,以充滿活力和多樣的方式,拿起相機,拍攝四周那些那看不見,卻感受得到的對象,目的是描述盲人內心的美學感受。作者是Julian Rothenstein與Candia McWilliam。
由於盲人攝影師大多是全盲或是只剩下微弱的視力,其餘的感官能力會大幅擴展,並透過視覺以外的感官來表達和拍照。身為一位曾經眼見光彩、如今卻雙眼全盲的攝影師Pete Eckert,就曾經這麼說過:
「 我是一個在明眼人世界裡觀光的遊客。
盲人們面對的世界,就像是門前擋著一塊玻璃,感受得到前方卻不得其門進入。於是,我試著做些改變。我試著遺忘自己是個盲人,想像自己能夠看得見,唯有如此,我才能夠真正地融入明眼人的世界。我敞開內心深處的雙眼來拍照。透過聲音、觸摸和記憶,我在腦海中清晰地看見我所拍的每一張照片。我想,比起攝影師這個稱謂,我更像是一名概念性的藝術家。」
本書讓我們感受到了盲人眼睛看不到的世界:黑暗不只一種,光會以各異的方式滲入眼睛;感官也不只一種,即使看不見,也能去聞、去觸、去聽、去嘗、去感受這個世界。他們不掩飾缺陷,而是真實地利用這些缺陷重生,提醒所有人,即使再不完美,都不要忘記生命最原始的感受,用微笑來面對每一個艱難的挑戰。
我們先透過這段影片,來認識盲人攝影師Pete Eckert:
「影像不純粹只是透過眼睛,它還可以透過靈魂看到。」
盲人歌手Stevie Wonder也為《盲眼攝影家》寫了這段開場:
「解決刻板印象與先入為主的想法,最好的辦法就是挑戰它們,如同本書所做的一般。它打破了視與盲兩方的藩籬,也展現了如果你不在意懷疑者並且追尋夢想,將會達到何種成就。影像不純粹只是透過眼睛,它還可以透過靈魂看到。」
Stevie Wonder,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出生後不久因保溫箱內氧氣過量的醫療事故而失明,他從小就對音樂有著天生的領悟與駕馭能力,是歌手、作曲家、音樂製作人、社會活動家,擅長多種樂器,是一位唱樂皆精的全能藝人。
1963年以「小史提夫·汪達」(Little Stevie Wonder)的名字憑一曲《指尖》(Fingertip),向人們轉達了雙目失明的人,如何用指尖來感受這個世界。
來欣賞Stevie Wonder的現場演出:
打開心眼 看見「不完美」之美
認識了盲人攝影家以及盲人歌手,接下來,我們談談「不完美」。
《完美的不完美》(Perfect Imperfect: The Beauty Of Accident Age And Patina)這本書,作者是Karen McCartney、Sharyn Cairns與Glen Proebstel。以日本的wabi-sabi美學概念為基礎,倡導在不完美,無常、自然界和尋常日子的真實之中,用心發現美,表達美。

《 Perfect Imperfect 》 圖片來源:ecooutdoor.com.au
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下,考試往往重於思考,再加上思考短淺的媒體內容,讓許多人心態變得焦躁,眼界變得短視,思考也不夠深入。姚仁祿談到:「文化、知識界,若能一棒接一棒,在各領域不斷發表兼具『溝通技巧引人入勝』與『思考深度難易適中』的好作品,人們也許就會開始懂得欣賞『不完美的完美』的矛盾與實在,進一步,更能想像『眼看不見,心看見』的深廣美感。台灣才能脫離睜大眼低頭俯視不美好的膠著,開始抬頭閉眼,遠眺,而在靈魂之中,看見未來。」
部分內容節錄自|遠見雜誌 2018年10月號
延伸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