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堂 再看星空
總結前面十四堂課,姚仁祿老師希望在這一系列的課程,啟發同學勇於與星對話,因為與星對話,就是勇敢的與心靈對話。與未知對話;與真、善、美對話;與陌生、死亡、希望對話。藝術的源頭,莫過於勇於探索未知的境界。
第十四堂 色即是空:沒有行囊的壯遊
一天,我開車回家,遠遠的看到狗在夕陽下,已離去。這,是我最想要的死法。我走過去一看,發現有很多螞蟻在牠周圍。本以為死去後,就沒有人打擾,才發覺,是不可能的….
第十三堂 姚仁喜談生與死
您相信死亡後,有另一個世界嗎?如果沒有,今生是否需要約束?如果有,又會是什麼?Stephen Hawking曾表示:
Paradise is only a mere Tale。
第十二堂 詹宏志主講:身體與心靈
詹宏志老師談到:在這裡heart是屬於身,不屬於心。你的不由自己:不由自己可知的指揮系統,卻由另一個暗處的指揮系統。愛情明明是你情我願,法律為何要來干預,法律的目的是群體的目的(社會福祉),而干預(約束)個體的天性(生物設計)。
第十一堂 除一切苦:心的不可思議力量
苦從哪裡來?從「接觸厭惡」以及「遠離喜愛」而來,正視苦的來源,才能感同身受,做為藝術創作的來源….
第十堂 相由心生:相貌是心靈的雕塑品
雕塑的心情:練習思考「身與心」
思考像呼吸:練習思考「輕與重」
相貌是什麼?:練習理解「腦神經結構」
第九堂 與蔣友柏對談
姚仁祿老師與橙果設計暨白木顧問創辦人蔣友柏,對談「愛與恨」。蔣友柏表示,男人的恨是「不服輸」,女人的恨是「放不掉」。愛與恨的人生課題,邀您一起分享。
第八堂 無住生心:超越誘惑與恐懼的情感
所謂「有住生心」,就是帶著偏愛的鏡片看世界,對事情產生期待和恐懼的情感基礎;所謂「無住生心」,每一個人會隨著自己的天性,受到某一些的誘惑,對某些東西會有所喜好,因此必須構築一道「情感防火牆」。為什麼情感需要「防火牆」?因為,當「恐懼」或「期待」時,你沒有辦法「全面」的處理事情….
第七堂 蘋果與蛇:最初的誘惑
人類最初的誘惑,從伊甸園的故事開始講起,當初有二棵樹,知識之樹及生命之樹,夏娃選擇了其中之一的「知識」,您有沒有想過,如果,她選擇了另一棵樹,人類的發展,會有什麼不一樣的變化?
第六堂 與辜懷群對談
姚仁祿老師邀請新舞台負責人辜懷群,暢談「思考人與地」。辜懷群談到她有四塊地:大地、父母之地、心地以及專業的「一畝三分地」。 從自己的成長求學的過程,感懷生長滋養自身的大地,父母。 也分享了自己從事專業領域的故事。
第五堂 天長地久:借住一生的領悟
能源的解決之道,並非「反核」或「不反核」就能下定論,若從實際的資料及數據來增加我們思考的深度,您會發現,台灣在能源的運用上,和您想像中的,並不一樣….
第四堂 得大智慧:萬物的心靈網路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連結在一起的,看見事物間的關係,就知道萬物都不是各自獨立的,是相互依存的,就像一棵樹可以化解成無數微細的關係網,延伸到整個宇宙。
第三堂 與賀陳旦對談
姚仁祿老師邀請賀陳旦先生談「思考人與天」的課題。賀陳旦分享自己的三個看法:「念頭比光速還快」「給孩子聽古典音樂不會揠苗助長」「彎曲的流水不會污染」,勉勵大家:讓想像力盡量奔馳。
第二堂 芥子須彌:天的規模與心的規模
畢卡索曾說:『藝術,是謊言;讓人們理解真實。』 也曾說:『能想像的,都是真實。』 佛經說的「芥子須彌」,運用於真實世界中,意即:以極大置入極小,雙方都不需變大或縮小….
第一堂 與星對話:心靈的夜空
本課程通過五個「思考主題」,每個「思考主題」討論課三週,總共十五堂個,並提供「觀察、思辨與練習」得實例與習題。 課程的目標是,讓大家能更貼近當今世界的困局與機會,學習「看得更真,想得更深」的能力。
設計邊境
(Frontiers of the 21st Century Design)
二十一世紀待開發的設計領域
主講人:姚仁祿
設計、品牌與行銷
(Design, Branding and Marketing)
每堂思考全世界關切的設計與品牌核心問題
主講人:姚仁祿
人文、文化與設計思考
(Humanity, Culture, Design Thinking)
人文反思與文化典範轉移
主講人:姚仁祿
萬人墨象
無聲的樂章 有聲的書法
董陽孜X阿信
與歲月對話:漢寶德的故事
建築師,教育家,博物館館長,美學推動者
漢寶德生前最後訪談記錄。
加入我們
與您分享:創意讓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