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友柏:「或許,因為給太多,因為太幸運,所以,幼苗,反而不敢面對頭上的大石。」;姚仁祿:「“珍惜”是我們想教,卻無法教,只有在與失去相遇的時候,人們才學得會。」
在自己與朋友的小孩身上,
看到了不知珍惜。
自己小孩小,
不知珍惜得來不易的生活。
不知道比一般人多出來的選擇權,
要如何運用?
不知道比一般人多出來的享受權,
要如何珍惜?
不知道比一般人多出來的說不清楚的那些,
要如何尊重?
朋友小孩大,
不知珍惜得來不易的機會。
不知道比一般人多出來的選擇權,
要如何掌握?
不知道比一般人多出來的享受權,
要如何增值?
不知道比一般人多出來的說不清楚的那些,
要如何面對?
身為一個父親,努力的,期望著,
下一代,可以成長成有為的人。
有為,不一定要在事業上成功,
但一定要知道,自己是誰?
為什麼做這一些選擇?
要承受什麼後果?
身為一個經營者,
已看過,
太多要先確定有蘿蔔
(不論是錢,權,或名)
才願意動的「無為」人。
不希望,自小,
小孩就已選擇加入那一群不上不下的平凡。
或許,因為給太多,
因為太強,因為太幸運,
所以,幼苗,
反而不敢面對頭上的大石。
在臣服於本性閃躲時,
卻體會不到,他們所擁有的機會,
是我們,搬開自己身上的巨石,
才能有的。
看著他們,
心,有些痛。
真是有意思的題目,
亙古哲人,
都想告誡無知者的概念。
然而,「珍惜」二字,
易懂,難做。
回想我自己,也是如此,
年少,珍惜,
只出現在少數的事物上。
為何難做?
三種東西,一般人,
智慧未開,不會珍惜,
一是,不求自來的東西;
二是,沒有興趣的東西;
三是,已經擁有,
眼前不會失去的東西。
不求自來的,
是無條件,就獲得的;
像,父母的關心,
像,隨時吸得到的空氣,
像,台灣便宜得不得了的自來水與電力,
像,年輕時健康的身體,
因為,不求自來,
我們不會早早懂得珍惜。
沒有興趣的,
是無心想要獲得,
或不想花功夫獲得的;
像,我們家兒子,
對自己去運動,沒有興趣,
自然不會珍惜機會
(如果你要帶他去見某個NBA球星,
他興趣就高了,就珍惜了);
像,台灣觀眾,
對世界大事,沒有興趣,
自然不會珍惜媒體對世界新聞的用心;
因為,沒有興趣(或說沒有眼界?),
當然,不會懂得要珍惜。
已經擁有,眼前不會失去的,
像,生命,如此珍貴稀有,
懂得珍惜的人,卻很少
(許多人,在不生病時,
是誤解時間無限的);
像,地球,放眼宇宙浩瀚,
實在也沒有第二個,
可是,我們擁有,所以恣意破壞;
因為,已經擁有,以為不會失去,
所以,不懂得珍惜。
歸納起來,不懂珍惜,
人皆如此,無論大人小孩,
珍惜,是一種,
只有在懂得自己會失去的時候,
才會出現的智慧。
換言之,智慧未開之前,
珍惜,只是抽象的,
甚至,是不存在的概念。
或者說,「珍惜」是,
我們想教,卻無法教,
只有在,與失去相遇的時候,
人們,才學得會,
也才懂得透的東西。
你的琢磨點是:
什麼東西是智慧未開的人不懂得珍惜?
我的傷感點是:
什麼態度讓智慧未開的人抗拒懂珍惜?
以斜一點的角度詮釋你的論點:
1、不求自來:
現在的晚婚+少子化,
讓父母,
沒有機會與時間學會如何當父母。
一味的呵護,一心的躲避,
讓新一代,長不大。
所以,自認,
不需要珍惜,因為是應該的。
2、沒有興趣:
網路讓世界變平,讓資訊快速流動。
所以資訊的質,變差。
新一代,看到,國外,
有年薪千萬美金的DJ,UFC…。
就對苦幹實幹的堆土,失去興趣。
所以,自信,不需要規矩,
因為自己是特別的。
3、已經擁有:
因為上述的改變,
讓下一代的心,一直幼稚;
讓下一代的靈,一直偏差。
如此,就算沒有擁有,
也會自我催眠已擁有;
就算已經失去,
也會轉頭視為不見。
這,就是傷心的地方。
很多事,本就教不會。
可教會珍惜,
world peace就會如同空氣般的自然;
可教會本事,
自我的價值就不會一直成長。
這,已體悟。
但體悟的越多,心越灰。
其實,也不用太灰心;
因為,我們只能提供成長的泥土,
不能替種子成長。
只要認真把土地的營養照顧好,
就算有心栽培的種子沒有因緣長好,
隨緣飄來的種子,
也會吸取善的養份。。。。。
我樂觀的認為,
泥土,最重要。
土,健康,
週邊的種子,草木,就會健康。
本來也是這樣想。
但隨著小孩一天天的大,
心中恨鐵不成鋼的想法越來越強。
在家,反而不知道如何拿捏。
反倒是對公,
你所提出的想法,日益成熟。
對於不想利用土壤的種子,
心知,時候到,就會被淘汰;
對於想利用土壤的種子,
心知,時候到,自有一片天;
於公,我不再播種,
只專心看天氣,
觀察長出了麼植物,
推測附近有什麼動物,
再適時的調整一下土壤。
兩個都是珍惜的東西,
但卻有我不同的對待:
家,於一手之內,
不知如何拿捏距離?
事業,於一手之外,
反知如何進退應對。
這種難以拿捏的心情,
是大家都一樣的;
帶自己孩子,要拿捏恰當,
真的不容易。
相同的人,在不同的年紀,
到了不同的學習環境,
交了不同的朋友,都會不一樣。。。。
不過,再怎麼困難,
我還是相信,這兩句:,
一、無私的力量,廣大無邊;
二、善良的力量,廣大無邊。
換句話說,
帶自己的孩子,不把私心放進來,
拿捏分寸,就清楚許多;
(何謂私心?
例如,我要他比別人好,就是私心)
帶自己的孩子,
永遠讓他看見我們對別人的正直與良善,
孩子,自己會學習的。
話雖這麼說,很難便是;
所以,我們只能用心耕耘給孩子的土壤,
讓無私與良善的養份充沛,
卻不能期待收穫。
不期待回報而持家;
不期待收穫而養成;
不期待成就而建業;
不期待獲利而傳承。
這些,悟的早了一點;
因此,活的老了一點;
造成,看得透了一點;
反而,要的少了一點。
結果,在矛盾中,
繼續珍惜矛盾的價值;
開始,在相斥中,
繼續珍惜相斥的迷惘。
In the years to come,
I wish my children will see my back
in front of the right background;
In the years to live,
I hope my comrades will see my present
in front of the right present.
For those are the reminders that haunts my mind.
很棒的思考,
你的同仁與孩子,
應該慶幸,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