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心的動向,決定在標點的位置:從「不老騎士」到「不!老騎士」,到「不老,騎士」。
三個階段的三個心境,正是老年看向終點的最佳練習。
對於我來說,
老,還有一段距離。
可能是因為朋友年紀都比我大,
所以對於老,
一直都沒有太大的反感。
總覺得,越老,越成熟,越有價值。
(當然這不是一定的正比,
現在,比較多的是倚老賣老的人)。
唯一害怕的,是身體的走樣,
所以現在練健身,
可能是因為潛意識不服老。
但把這個問題挖深點,就會看到,
目前的社會,在老的議題,
也分為兩極:
一邊:多數的年輕人,甚至是中年人,
非常反對「應退休」卻佔著毛坑不拉屎的老人。
一邊:是多數的老人,因為再次開始享受生活,
對”年輕忘本”的新世代充滿著惋惜。
而我,對於:
1:有著相同的立場。
但可能是我認同的人本就不多,
或著這一些人本就是一方之霸,
所以以他們的標準看齊他人,
都似乎有所不及。
2:也有著相同的立場。
對於新一代的為反對的妄想,
異想,亂想,我實在覺得可惜。
年輕時,不把全方位能力養成,
只注重學歷,或是一口氣,
只會讓年紀大時,只能回歸平淡。
但不可否認的,有一些物件,
我認為是和多數的「老」不搭的。
像是重機,貼身時尚﹍
所以當我看到路上有「前輩」騎著重機時,
心裡還是會唸:「不! 老騎士」。
百年老松,與二十年俊松,
各有樣貌,也各有天職。
俊松裝老,火候未到,不會像;
老松裝俊,賞味期過,味道錯。
老松有老松的地位、
老松也有老松必須面對的難題…
俊松,也是一樣,地位與難題並存。
只是,雙方的地位與難題,
各自不同,甚至相反,
這就是經常互不順眼的原因。
其實,人如松樹,老,必須知老,
最忌不服老,逆勢而為。
老有老的美,
樹皮斑斕、樹瘤成結、老幹蜿蜒…
是老松之美;
就像看一個有豐富閱歷的老人一樣。
但是,老也有功課,
什麼功課?
學會,向前看,就是功課。
老人,怕向前看,
因為,向前,終點就在不遠處;
於是,
害怕的,看天、看地、看左右,
就是不敢向前看…
不服的,向後看,
把青年壯年沒有完成的夢,重來一遍…
感人是感人,功課沒做;
因為,等著我們答案的,
是向前,你看到什麼?
所以,我同意:
不,老騎士!
好險,我是以柏命名,
雖有一些松的特性,
但卻”安靜”很多。
就算孤獨老去,
也不會太占據風景。
你所說的向前看,
是我沒有想到過的。
現在,因為還不相信能看到終點,
所以我不怕往前看,往前衝;
以後,當清楚的知道終點在哪時,
我是否還可敢往前看,往前衝?
生命,在某些基本面是公平的。
每人,從出生後,就邁向死亡。
每人,從出生後累積的物質,
沒有一樣,可以帶入死亡中使用。
所以,人才會害怕。
當努力得不到認知上應有的回報時,
人就會開始亂,荒,懼。
亂,所以不知道,現在,該做什麼事?
荒,所以不知道,現在,該想什麼識?
懼,所以不知道,現在,該受什麼適?
這些,就是老騎士的源頭。
這些,卻不只是限於老才會體驗到。
But an universal experience for the lost souls…
Lost soul experience
很好的描述…
活在世上,我們難免迷途,
成為lost soul;
因此,時時刻刻,要用心,
自問:「現在心在那裡」;
西洋修行者,稱之mindfulness。
Mind(心、念頭)是重要的,
年紀輕,除非福報大、智慧開,
否則,專注自己念頭,常能把握,
自己「心在那裡」,並不容易;
老了,還不知道,就不好了;
還是多花時間,理解、練習,
讓自己經常,看得見「心在那裡」。
我已逾六十,四十歲時驚覺,
無法時刻察覺自己心在何處,
忽而東西,忽而南北,
忽上忽下,忽而找不到…
下決心,關心自己的「念頭、心」,
即使「心」無法定下,
至少要知道「心」在那裡,
譬如,
心急了,知道自己,正在心急;
心亂了,知道自己,正在心亂;
心怕了,知道自己,正在害怕…
因此,雖然,我深知、
也羨慕「老騎士」的浪漫情懷;
但是,還是要說明:
老有老的功課,風馳電掣時,
別忘「練習看見終點」,是要緊的功課。
練習看見終點,
不是,預測何時是終點;
也不是,等待終點來臨,什麼都不做;
而是,時刻練習,讓自己熟練,
無論在做什麼,終點來到面前時,
知道如何,心氣平和,
放下一切,迎向終點。
當然,更重要的功課,
是讓身邊的人,也理解,你在練習,
是不是,他們也可以練習?
人生很難,最後一題,還是難;
但是,只要面對,經常練習,
七、八十分,總會有吧?
如果人生不打分數,
人生是否還那麼難?
為了別人眼中的分數過活,心無法定,
因為無法得知,下一球曲球,
何時來? 往哪投?
為了自己心中的分數過活,心無法滿,
因為無法判斷,是隨心而動?
還是因為修分而動?
而我,是盡量以直覺設定心的方向:
想太多,不夠浪漫,
老了,就真的老了;
想太少,不夠成熟,
老了,就真的沒了。
用直覺感覺,再用經驗fine tune,
最後用自私touch up。
這樣,就算注定慢慢變老,
還是不會走回頭路。
以我的觀察,
小我一輪的青少年,
因為隨時扮演多重身份的關係
(identities for virtual world),
通常都有兩顆心:
一顆真心,但他們卻不敢正視;
一顆假心,永遠用假象來想像,
來說服自己不用對真心負責。
大我一輪的中年,
因為在為生活負責時,犧牲了太多自己,
所以通常也有兩顆心:
一面想要回報自己的犧牲,
放縱自己的自私;
一面想要繼續舖陳好的角色,
勉強自己繼續做非自己。
這兩者,都有心,但都是不定心。
心不定,不管修再久,都不會成熟;
心定,不管多老,都可以單純的享受生活。
人生,
不打分數,也是難;
難在,我們都要靠別人,
才能過日子。
比如,家裡龍頭壞了,
能自己修好的人,畢竟少;
找人來,碰上糊塗人的機會不少,
龍頭修好了,櫃門弄壞了…
比如,你的iPad壞了,托人拿去修,
不知為何,該人自作主張,胡亂溝通一場,
修回來,不是你認識的那一臺了…
現代的日子,沒有龍頭,
沒有電腦,大概也難過;
所以,人生,簡單活著,也不簡單。
既然,不簡單,隨著年紀,
就要試著做另一個功課:
「盡量簡單過日子」;
盡量讓幫忙你的人,簡單完成任務;
例如:走了以後,燒掉、撒掉,
總比埋起來,存起來,簡單得多;
這些,都是功課。
不過,你說:
「心定, 不管多老,
都可以單純的享受生活」,很好;
確實,心定了,功課才能做得順手,
也,較能享受生活。
除了盡量簡單過日子外,
是否能盡量讓周遭的人簡單的過日子也是一個重點。
往往,人老了,就會還童。
一還童,周圍的人就累了。
一累,心就亂。一亂,行就不正。
這也是為什麼,
在台灣有殯葬理財業…
為了避免這些複雜,
我早和小孩達成共識:
1、我死後,就燒掉,
然後找他們覺得適合我的地方,丟掉。
2、我老後,不期望他們刻意照顧,
只要真的想到時,掛個電話就好。
一旦,我不是他們的負擔,
生活,就可以簡單點。
一早,就把自己的期望定義好,
心,就可以多淡定一些。
其實,就如同標題一樣?
不老騎士/不!老騎士/不老,騎士…
在不同的地方,下不同的標點符號,
就有不同的結果﹍
依心,依時,依現在,
而在簡單中看到屬於自己的不簡單。
越早講清楚,
別人也省得麻煩,
人多開起會來,很累。
我喜歡你的定義,
人心的動向,決定在標點的位置:
不老騎士/不!老騎士/不老, 騎士…
從,「不老騎士」;
到,「不!老騎士」;
到,「不老,騎士」。
三個階段的三個心境,
正是老年看向終點的最佳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