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仁祿:「持家、治公司,要緊的,還是「觀念」所造成的「心靈姿勢」﹍」蔣友柏:「要活的瀟灑,心靈的姿勢是決定了一切。人生本就該難, 要不然, 就不是體驗living,而是surviving。」
學習,
為的是什麼?
以東方的思想,
為的是學到做人處事的方法。
生活,為的是什麼?
以人類的原點,
為的是做到存活在世的自私。
這兩種並列的價值,
互相抵制,互相共存,互相拉鋸。
這是否就是人與非人的差別?
家庭,不斷的成長,
就像時間,只往前,
不停止,不往後。
事業,不斷的成長,
就像果樹,只展葉,
不開花,不結果。
這兩種並存的責任,
互相抵制,互相共存,互相拉鋸。
這是否就是活與活好的差別?
每天,小孩都會鬥嘴,
不停的問,為什麼?
為什麼他/她不做?
為什麼別人不用做?
為什麼不能有?為什麼這麼難?
這些為什麼,其實都源自人性。
本質上,是好奇的一種表現。
但在不注重做人的學習環境中,
這種人性好奇,
會茁壯成為變態的自憐。
所以,新一代的多數喜歡草食,
只適合在前人的天下內討生活,
而無法在新的世界中討天下。
每天,同仁都有疑惑,
慣性會問,你覺得?
你覺得這樣想對不對?
你覺得這個方向對不對?
你覺得這樣處理對不對?
這一些覺得,其實都源自人本。
天性中,
沒有人喜歡挑戰已經建立好的comfort zone。
在一種只著重活著的處事態度下,
這種本性,只會蠶食所有希望。
所以,活越久,越沒有感覺﹍
當想要不顧一切找回感覺時,
卻已經活不久了。
這些現實,
就是人在做多或做少的一念間,
所造成的結果。
多做多想,做人就多些理;
多做少想,處事就多些愉;
少做多想,做人就多些愚;
少做少想,處事就多些墮。
To live:
活的要有理,行的要有愉。
To not die:
以愚生活,因墮而行。
這些簡單,控制了人生的複雜﹍
面對這些簡單,
成為了人生的課題。
在來來回回中,
我使力、盡力、力衰、力竭、
休息、休氣、休心,
再開始使力﹍
再開始休息﹍
這些,就是我的人生。
很貼切的生活素描﹍
有兩句關於人生的話,
我喜歡:
一是,莎士比亞,
關於人生本質,他曾說:
When we are born, we cry,
that we are come to this great stage of fools。
(我們生下來,就哭,
因為,知道,我們來到一個充滿愚人的偉大舞台﹍)
另一是,尼采,
關於人生本質,他曾說:
A tree should grow taller,
accept more brightness,
then its root must be deeper and darker。
(樹若要長大,吸取更多光明,
那麼樹的根,就要進入更深的黑暗﹍)
矛盾,這就是人生;
人生,無論做多做少,本質總是矛盾的。
尼采的見解,是,
我們需要光明,所以需要深入黑暗﹍
莎士比亞更直接,他的見解,是,
我們知道自己是傻子,
但是,戲還是要演﹍
所以,人生,做多做少?
我最喜歡, 曾說那句不朽的
「I have a dream﹍」的金恩
(Martin Luther King Jr。)
他曾說的這句:
「Even if I knew that tomorrow
the world would go to pieces,
I would still plant my apple tree。」
一句,以人類意志,
面對所有人生無奈的話﹍
這句話表示,
我們,通常無法控制人生的走向
(生老病死,都由不得我們),
但是,我們可以控制我們心靈的姿勢,
漂亮的去面對,
我們根本無法控制的事﹍
這就是,人與非人的差別,不是嗎?
在心靈的姿勢。
不得不做,不得不聽,
不得不想﹍不得不為人。
要活的瀟灑,
心靈的姿勢是決定了一切。
以我的說法(私生活上):
反正生死不掌控在手中,
哪裡痛,就往哪裡鑽,
不死,就會變強。
但過程中,一定要隨時帥氣,
不露出痛苦,不哭出聲音,不表現出力竭﹍
以我的做法(生意上):
凡事都要挑戰不可能,
因為失敗了,大家會認為理所當然,
但如果成功了,就會成為傳奇。
Hence,there is nothing to lose。
可惜的是,這些豁達,學校教不出來;
可怕的是,這些灑脫,社會教不出來。
要學會這些,必備的是運氣好,貴人多,
必要的是經歷多,意志強。
所以,一直在想,
要如何,持家,治公司。
讓週遭的世界,
多一份面對無奈現實的勇氣,
與迎向無奈人生的心靈姿勢。
持家、治公司,要緊的,
還是「觀念」所造成的「心靈姿勢」﹍
這些年,
我喜歡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較,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段話,讓我,面對人生,
有了心靈姿勢的借鏡﹍
理解老子這段話,
借用「王弼」的思考最貼切
(他是,三國時期的天才,24歲,就死去),
他的道德經解釋,很好,
我加點白話,大意說:
「美惡,猶如喜怒,猶如是非,
同根同門,此六者,
皆是自然,沒有誰好誰壞﹍」;
「自然已足,想要控制(有為),則敗矣,
所以,不要想對抗自然,對抗自然,必敗的」;
「智慧自備,想要控制(有為),則偽矣,
所以,不要想操弄智慧,操弄智慧,就假了」。
他為老子第二章的註釋,
以下這段最好,他說:
「因物而用,功自彼成」;
我想,他的意思,是說,
「手上有什麼牌,就順著勢打,
牌自然有局,我們,不必,也不可能,
想操控,我們被分到的牌﹍」。
體會很難,做好更難,
不過,人生,本來就難,
不然,我們來幹嘛?
我感到,
你是用遊刃有餘的心靈姿態面對人生。
而我,
還處在要不要繼續磨刀的階段。
所以,面對做多或做少的態度,
有本質上的不同。
前者自然輕鬆,
後者自然緊繃。
所以,面對人生,
你打太極, 而我打八極。
看勢,知勢,順勢,
本就是做生意的道理;
了解,理解,慰解,
本就是持家的原則。
要想透,參悟,卻不能相抗。
就像你之前告誡的,
在人生中,
只要是與人相處的時候,
都要以co-producer的心態自許。
這,要做好,真的很難。
因為,以我的特質,
在生意上,
還是需要一定的「勢」與「霸」。
但在家中,
卻盡量的做到「是」,
與扮演好「爸」。
每天,都讓兩種極端,
平均的佔有我的生活﹍
不過, 也如你所說,
人生本就該難,要不然,
就不是體驗living,
而是surviving。
對啊,
難得來一趟人生;
只是surviving,
未免可惜﹍
從experience real life的角度看,
你比別人,
應該體會更深、更廣、更刻骨。
等你開始打太極,
拳勢身影,必然灑脫。
現在,還不行﹍
只能,等時間,自然到﹍
Welcome back,
see you tomorrow。
thanks!
see you tomorrow。
囉嗦一句,
怎知,現在,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