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225131111 service@dxmonline.com

品格城市

蔣友柏:「品格,就如同字義,要呈現的,就是一個有品味的格局。」姚仁祿:「品牌,需要無私,才有品格」。「利他」+「犧牲自己」才能贏得「信任」,而,「信任」+「愛」是讓品牌起飛的兩個堅強的翅膀…

之前,幫朋友寫了一篇談城市的文章,
標題是:城市不足,敗市有餘。
這次,用一樣的思路,
試著解釋品格到底是什麼?

每天,都使用新生高架橋;
每天,都被迫觀賞花博遺址;
每天,都不經唏噓:
怎麼會有如此「刺眼」的城市規畫?

刺眼,因為它與周遭的環境格格不入,
違反的儒家的中和;
刺眼,因為他只想到要爭取國際級的“資格”,
卻沒自覺,本身的品味很差,
格局也不夠大。

品格,就如同字義,要呈現的,
就是一個有品味的格局。
品味,求的是誠實;品格,求的是無私。
品味,是近距離的觀察;品格,是遠距離的俯視。

花博遺址,是很精確的形容,
每次走過,都想到建案推完,
遺留下來的樣品屋…
從絢爛,到破敗,
只是,花博,是政府蓋的樣品屋。

之前,我們談,
「品牌,需要誠實,才有品味」;
這次,我們談,
「品牌,需要無私,才有品格」…

無私,是品格的基礎,你的論點很對;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
就是以水的特性,說明這種無私的品格: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換言之,
無私,是願意利他;
無私,是不與人爭;
無私,是願意犧牲自己…
利他,犧牲自己,
對品牌的型塑,很重要!

清代曾有名句: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我認為,這種因「知足」而「無求」,
因無求而「品自高」的「品格」,
看似高尚,卻沒有「利他」的元素,
是不足以塑造品牌的。

真能支撐品牌價值的「品格」,
需要「利他」+「犧牲自己」。
因為,「利他」+「犧牲自己」才能贏得「信任」,
而,「信任」+「愛」
是讓品牌起飛的兩個堅強的翅膀…

這個觀點,
在 Lovemark:the future beyond brands
這本書上,說得很清楚。

我的無私,沒有你那麼的高尚。
我的品格,很單純。
1、對於付我錢的人,
我就是他的傭兵。
在合約期限內,要為暫時的君主賣命。

2、對於我在乎的人,
我就是他的大氣層。
在自願的心態下,默默守護,
擴張,成長,承受,不求一絲回報。

其他不在這兩類中的人,
我都是以「己」的利益為核心,
「自私」的為了讓自己活下去而設局,佈局,成局。
所以,我的格局是屬於小我的無私,
不適合為任何以「大我」為出發點的組織服務。
而無求帶來的品自高,
是現階段我所追求的。

因為無求,所以:
1、不要反而要到。
2、不想反而成局。

在做不完的事與解不完的題之間,
自然的,沒有心思想「自私」;
漸漸的,連求的慾望,
都轉換成求「時間」。

要做到無私利他+犧牲自己,
還需要一陣子的「設計」。
這,已是一種宗教的高度,
不是凡人在紅塵中可以體會到的。

話說回來,宗教,
就是因為品格高(緣起都是因為真的無私),
才成為世上最成功的品牌項目。

你說:
1)成為合約對象的傭兵;
2)成為你在乎人的大氣層…
第二個論點,
像極了我最近常聽的一首1980年代的老歌:
wind beneath my wings。

被保護的大明星對著無求護她的人唱著:
Did you ever know that you’re my hero?
You’re everything I wish I could be,
I could fly higher than an eagle,
You are the wind beneath my wings。
無私,就是成為他人展翅高飛時,
翅膀下無條件撐托的空氣…

你說,你只是小我的無私,
其實,無私就是奉獻,
奉獻就是無限大,沒有大小;
無私,只有奉獻對象範圍的寬窄…
無私,就是品格。

至於你談到的宗教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品牌,
確實如此,宗教推崇無私,
因而贏得信任與愛;
我正在醞釀一本書
(怎麼出版,還不知道,暫時稱作書吧)
名稱也許會是
「宗教姚言:尋常人的修行思考」,
慢慢開始,寫多久?
我也不知道,隨順因緣吧。

我深信,無私這種品格,
是經營人生,經營事業,
經營心靈的必要養分。

無私,需要修煉,
但是,這種修煉,
不一定是從相信某某教而來…
對我來說,宗教的定義,
是「無私情操的焠鍊方法」,
不是「教義正誤的辯證過程」。

一直以來,姚言,
就是一種無私。
不過,以過去的討論,
似乎,一定會是以書非書的方式呈現。
期待它的誕生。

你所形容的宗教,
其是就是品格的思考點:
「無私情操的焠鍊方法」,
求的,是自己的進步。
自己修為的進步,會慢慢的自成一格。
「教義正誤的辯證過程」,
求的,是自己的地位。
自己地位的提升,會慢慢的自敗一局。

因為教育、階級、政治…
讓人很難不以辯證過活;
讓人,很難做自己。
不能做自己,就不可能沒有心機,
就一定會求,因而失去品格。

花博遺址之所以會誕生,
就是因為一味的想辯教義;
美牛進口之所以會打結,
就是因為一味的想辯正義;
在一個沒有品味的環境下,
要修得品格,需要大智慧。

智慧,可以引領「品味」;
智慧,可以焠鍊「品格」。
如果,真的要有「智慧」,
要從鍛鍊自己「無私」開始…

如果,真的要練「無私」,
要從鍛鍊自己「無條件送東西給人」開始…

我們這種忙人,時間顯然是最珍貴的資產,
因此,練習無條件的奉獻「時間」,
可能是我們現階段,
最重要的「無私」鍛鍊,
(例如寫「蘋果與蛇」與人分享),
持之以恆,就能瞥見「智慧」。

事實上,
在時間不夠的狀況下,
開始送時間給家人,公司,客戶,朋友,
到不認識的人,
讓我, 心定了不少。

事也因為時間被規畫的越來越緊,
所以,腦子就動的越來越快。
所以,學會了,
不用Fu做事,而是用意志力。
不用Fu,不隨性,
就不會離目標太近,而失去格局。
用意志力,
就不會被大環境所投射的錯誤影響,
而失去品格。

事這,就是目前,
我所瞥見的智慧。

理論上,
時間資源送人,是會變少的;
但是,資源送人,
鍛鍊無私思考的習慣,
事實上,成長了智慧;

智慧增長,許多事,
反而不需要因為糾結,而浪費時間…
換句話說,
時間越是送人,自己時間反而變多。

倒是,你說的Fu,
我不會定義,應該不是直覺吧?
因為,直覺(不經過思考的思考模式),
其實最容易進入無私狀態的,
不該捨棄。

Fu,應是感覺,
很多不專業的人都會以此當時間不夠的藉口。
歸納我倆的論點,
品格,是用直覺式的無私犧牲,
對抗有私的既定環境?
這表示,品格,帶有烈士的DNA…

品味:是誠實的小我,定位的是自己。
品格:是直覺的無私,強調的是周遭。
那品行,就會是舉止的內容與互動的拿捏。

也就是說,
品行會是「你眼中的我, 而非我腦中的我」
這,是另一段「大智慧」的修行。

我們的品牌對談,
好像,漸漸型塑出,
有系統的品牌論述了…
與學院談品牌,不只有點距離,
而且認知方向很不同,我覺得很好。

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