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因素,不在長短,而在觀察、思考條件成熟的timing。
設計的品質
大多是由三個環節扣出來的:
時間,金錢,理想。
時間是朋友時,金錢可以少一點,
理想可以多一點。
時間是敵人時,金錢需要多一點,
理想可以現實些。
不過,最近碰到:
沒有時間,限制金錢,
又想談理想的難題。
時間,是以昨天計算,
所以沒有時間做好所有模組。
金錢,是以喘息預算,
所以沒有資源找好的配合單位。
理想,是以現實清算,
所以沒有意願建好基礎工程。
滿頭只想:
先開出一堆店,試試,
要不然,不會知道成不成功。
先租下一堆點,
所以,在不可能的時間內,
一定要讓公司動起來,
才不會資金壓力這麼大…
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
只需要有多一點的耐性。
這就像,
突然買了幾台超跑
給一個不太會開手排的小孩,
要求他,
在你指定的時間,路徑,方法下,
讓所有車可以同時漂亮的甩尾…
難有好結果。
當因不對,
品就會不對,果就會不對。
所以,做設計要有好的果,
就要等機會,等對的人,等對的時間。
所以,做好設計的第一要件,
就是讓時間變成你的朋友。
不論是用拐的,騙的,
或是有本事的。
關於時間,你說得對極!
我多年的體會,
時間這個元素,關鍵不在長短,
而在「起因」(cause:因)
有了,但是「條件」(condition:緣)
是否足夠成熟?
有了「起因」,
「條件」也足夠了,
「結果」(result:果)自然就好。
但是,時間,這個條件,
難在判斷出手的「點」,不在長短。
因,是種子,
心念到位,種子就埋下了;
緣,是條件,
種子埋下,
土壤、水分、陽光、養分(正面條件)
需要比例合適,才能成長出土;
萬一,有外在的破壞(負面條件),
例如:種子被挖出,
正面條件再好,也是條件不成熟。
因此,繼「好因」之後,
好條件(好緣),
是成長為「好果」的最重要元素。
條件之一,是Timing﹍
所以我說,時間因素,不在長短,
而在觀察、思考條件成熟的timing;
摘果子,
太早,非酸即苦;
太晚,非爛即腐。
判斷「時間點」條件是否成熟,
在直觀,不在其他。
判斷時間點,
是一門需要經驗、直覺、
耐心、與膽識的「模糊」技能。
最重要的是,
要有極高的承受未知的能力。
What is the perfect timing?
是由心境決定。
What is the right timing?
是由直覺決定。
What is the critical timing?
是由經驗決定。
問題是,
現在的條件已經與過去有了極大的差異。
而這些差異,顛覆的就是經驗法則。
傳統經驗,或是說專一的經驗,
在多元,多功能,多資訊的市場中,
反而容易看錯「時間點」。
所以,當看錯critical timing
卻要用設計達到perfect and right timing,
就會造成品質不良。
確實如此!
因此,以「直覺」判斷right timing,
比「經驗」判斷critical timing重要﹍
因為,critical timing
有點受制於人(或現實),
right timing 才是條件真正成熟。
還有,因緣瞬息萬變,
所以,沒有perfect timing;
當然,如果豁達一點看,
任何「決定去做」的時間點,
都可視為perfect timing。
如果是這麼豁達的想,
隨時可以發動,也要隨時接受失敗;
不過,幫客戶,這是不可能的。
因此,專注以直覺判斷right timing
是我決策的重心。
其實,真正成功的人,
或成功過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但可以接受這是the right method的人不多。
過去的成功會讓自己有放下的執著。
而我,又還沒有你的重量,
所以,只要客戶要求的不是bad timing,
就必須視為right timing。
但我,也沒有你的耐性,
所以,常會試著以局製造出right timing。
By using a series of designed critical moments﹍
不過,看多了,
知道,很多時候,
right timing 是在 bad timing之後。
所以不需強求。
Right timing,
總是出現在bad timing之後,
這是很好的體悟﹍
換句話說,時時是好時,
用心去做,不浪費時間,
不要急著採擷果實;
先不計較的耕耘,每日用心耕耘,
果實成熟時,你總會第一個看見。
就算果實成熟一半,
遇見颱風,
也可以看成是推向另一個創意的契機。
所謂時勢造英雄,
at the right time,
grasp the right trend,
than you will have a glace of timelessness。
可能是因為生不逢時,
所以,工作後,
大環境中只有bad times。
所以知道,颱風,乾旱﹍
一定會不停的來。
所以,品質的控管,
不能強求,只能順勢設計。
每次,聽到上市公司的
「設計長/總監」公開的討論設計品質的定義時,
都很想問:
如果是你自己出錢開公司,
承擔成敗,還會有時間慢慢磨嗎?
到目前,時間,是最不夠用的資產;
到目前,時間,是最難投資的工具。
有了對的時間,就不難拿到對的金錢,
就有機會談論理想。
時間就是本,有本,才能辦事:
At the Right time:事半功倍。
At the Wrong time:事倍功半。
Steve Jobs,
創造個人電腦(Apple II)時,
是在right time,
他成功的做到,
當時電腦大廠IBM不認為重要的事,
成為美國奇蹟人物。
幾年後,他推出Mac時,
雖然在right time,
卻太急著想讓蘋果更上層樓,
邀請大企業Pepsi的John Sculley來擔任CEO,
結果,開發產品,操之過急,
1986 反被Sculley,結合董事會,
將他趕出自己創辦的蘋果公司;
他雖不甘願,也沒辦法。
這是,不等因緣成熟,
強推的後果,
自己造成的bad timing。
他走後,十年間,蘋果一敗塗地,
1996年,蘋果邀請Jobs回來先顧問,後掌舵;
這時,Jobs已經歷練了十年沈澱,
掌舵後,他只花兩年,
就把瀕臨破產的蘋果,轉虧為盈。
原因是,所有條件(緣),
包括:大環境與Jobs本人,都成熟了,
因此,是right timing。
重返蘋果後,Jobs推產品,不再強推,
判斷出現市場時間,不靠市調,
只靠「用心觀察」與「直覺判斷」,
結果,一件件產品的積累,
改變了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
與二十一世紀的最初十年的世界。
原因無他,
Jobs不再試圖勉強創造timing,
而是永不停歇的積極佈局,
使自己在right timing 來臨時,
永遠有棋可下,永遠有路可走。
你也可以,但,不能太急,
像他早期一樣。
了解。
會以此為戒,
規畫下個五年。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