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225131111 service@dxmonline.com

姚仁祿:「如果,歸零就是放空,一,就是放空後的腳步;如果,二是陰陽,無論一,是陰,是陽,總是我們世界的一部分」;蔣友柏:「現代有太多人,一味的想要懂,所以才忘記和。進而,1被2綁架,2被3影響,而萬物,就失去了互助互利互生的理由。平衡,也就不在…。」


蘋果與蛇 蔣友柏莎士比亞說過,
「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套用在基督教的教義下,
可以轉換為:

「to sin,or not to sin,
that is the question。」
這週,議題似乎是:
當1不夠用時,要如何過?
對我,這一個問題結構,
缺乏邏輯性。

因為,當1的大小,質量,結構,
只有自己可以定的時候,
1隨時都可以不夠用,
也可以隨時用不完。
要多,要少,要大,要小,
要名留今古,要身敗名裂﹍
都是自己,可以決定的。

To be who?To want what?
Even the When and Where,
都只能自己定。
所以,為何會有不夠的問題?
願意流血,不怕流汗,接受流淚,
就可以有自己的一格。

蘋果與蛇 姚仁祿

我們正遇上一個,
集體憂慮不滿的年代﹍
因此,我可以理解,
本週,讀者Timber Penn,
為何提出這樣的想法,

也有多數人同意他的見解,他說:
「一」不是單純的數字;
「一」是欲求不滿的代名詞;
因此,這是「一」個不夠的年代。

我喜歡你的解讀,你說:
當「一」的內容,由自己定義時,
「一」可以是不夠用,
「一」也可以是用不完。

我想,借用「老子」的見解,
解釋你的思考: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從這個角度看,
「一」是萬物的開始,
而且,萬物總是有陰有陽,和二為一;
所以,易經繫辭傳裡,
似乎是孔子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

因此,你是對的,
因為你說,要多,要少,要大,要小,
要名留今古,要身敗名裂﹍
「一」都是自己,可以決定的。

也因此,讀者Timber Penn也是對的,
因為,既然,
「一」是萬物的開始,過度使用「一」,
就是過度使用萬物(我們的世界)。

他,從憂慮看世界;
你,從志氣看世界;
他的世界裡,
萬一別人不改變,世界會沈淪;
你的世界裡,別人不是問題,
所以,憂慮,不可以存在,
因為,志氣的世界裡,
什麼都可以沒有,
當然,也什麼都可以有。

 

蘋果與蛇 蔣友柏說志氣,也許太偉大了。
活了一陣子,所以知道,
Life is just what it is。
No sugar coating,no fairy tales。
Only endless up and down。

要處理這一種狀況,
接受它,承受它,
應是最適當的方法。
這種態度,
是從極度「悲觀」中長出來的。
是接受黑暗後的一抹光明。

用焦慮來面對不能改變的life,
不會讓生活變好;
用不滿來隱藏自身的不足,
不會讓生活更優。

對我,這只是在沙塵暴中,
把頭,埋進沙中。
當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
可以如此。
但當身後,身旁,
身上有一群生命時,
就沒有權力這樣做。

這時,就只能相信,
1,是無限大,是無限次的開始。
1是陰陽,是好壞,是取捨﹍
1是開始,也是再開始﹍
1是歸零後的下一步﹍
1是自己,但卻有因為0與2而有的定位﹍

目前,我的1很小。
就只是提供我關心的人「選擇權」。
這包含了選擇要不要我﹍

所以,我的1很大,
因為當隨時都做好可以
「無我」的心理準備後,
想要,就變的很少。

蘋果與蛇 姚仁祿

你說,
一,是歸零後的下一步;
一,因為〇與二,
而有了自己的定位;
這是兩個好的觀點﹍

我想,
如果,歸零就是放空,
那麼,一,就是放空後的腳步;
如果,二是陰陽,
那麼,無論一,是陰,是陽,
總是我們世界的一部分;
結論也許是,
在這個欲求不滿足,
而產生的憂慮年代,
人們需要的,是:

1)放空(重新定義)後,
才走下一步;
2)理解,我們只是世界的一部分,
永遠不會是世界的全部。

 

蘋果與蛇 蔣友柏


放空,需要勇氣。
很多憂慮,
就是因為缺乏勇氣而累積出來的。
理解,也需要勇氣,
很多不滿,
就是因為不願自小而堆疊出來的。

沒有心胸承認自己絕不會是世界的中心,
沒有勇氣面對舊時代的方便已不適用,
就不會有1﹍

在一個普遍缺乏勇氣,
肩膀,認知的時代,
1會是最大的生活障礙。

工程師用0與1,
寫出了現在所有的方便。
這一些方便,
改變了新生代的生活方式,
讓生命的體驗過程簡化,
讓人身價值的認同感簡化﹍
所以各地的民主化更加的明顯,
小聲音越來越容易變大。

可惜的是,
這些0與1帶來的進步,
對心智還未成熟的人來說,
反而產生了「一」個不夠的年代。

蘋果與蛇 姚仁祿


也許,0與1,就是近代世界,
新形式的「陰與陽」也就是「二」,
所以產生許多的
「三(新型式的工具與生活模型)」,
這些「三」,
生出新的「萬物(新的數位世界)」;

但是,細讀老子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現代世界,忘了開發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概念。

什麼意思?
意思是,萬物,0陰,1陽,
都只是一部分,
0與1的世界,
需要如日月般的循環,
達成「平均(和)」,
才不會過度(太多,永晝或永夜)
或缺乏(不足,晝短或夜短)。

有點難懂,不過,
如果容易懂,
世界就沒困擾了。

 

蘋果與蛇 蔣友柏

現在,就是有太多人,
一味的想要懂,所以才忘記和。
所以,問題,
就算已經有了答案,
只要不是他要的,就不是答案;

這一種自私,
是沒有道的基礎。
進而,1被2綁架,2被3影響,
而萬物,就失去了互助互利互生的理由。
平衡,也就不在﹍

最後,靠的,還是自己﹍
定義出1是什麼?
然後踏出第一步﹍
只要記得,當2與3亂了時,
就勇敢的回到1再開始。
多做幾次,
就看得到最適合自己的平衡。

蘋果與蛇 姚仁祿


1被2綁架,
2被3影響,
而萬物,
就失去了互助互利互生的理由。

你演繹了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做了很棒的結論,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