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225131111 service@dxmonline.com

青少年智力高,耐力低;見識高,注意力低;他們喜歡隨處互動,時時分享。要如何和這個世代溝通?並不容易,但很有趣。


蘋果與蛇 蔣友柏


科技,生活,
與價值的演進,
讓年齡成熟,
喜好的規則改變。

小時候,沒有電腦,
沒有手機,沒有AI。
心,有較多的空間,
停在一個純真的階段;
智,有較多的時間,
停在一種簡單的果斷。
10歲時的任天堂,
不會偵測我的動作,
不會連結我的朋友,就連畫面,
都無法與現實的美相比;
20歲時的手機,不能用手指書寫,
不能了解我的習慣,
就連功能,都無法與室機的實用類比。

我,經過了人的智慧與人工智慧的轉換初期。
所以,還保有一定的人性本質:
不服輸,有信念,靠自己…。
但,因為經歷了生活方式轉換的階段,
所以,在近40的年齡,還是喜歡漫畫,
習慣想像,追求老式浪漫。
變的,大小不分。

下一代(觀察親人與小孩),
生活在人工智慧中。
沒有體驗過,舊式的慢、手動與不方便。
心,沒有成熟的時間,
不斷的接受著過於成熟的資訊;
智,沒有累積的空間,
不停的吸收著未經處理的想像。
所以,不知道如何面對人生:
易放棄,沒信念,靠別人…

小孩,快速的長大,
心智,卻無法跟上腳步。
同樣的,變的大小不分。
在大小難分的轉折中,
要如何溝通價值,
如何引起注意,變成一門專業。

這,在教科書中沒有案例,因為太新;
這,在教戰手則中沒有範例,因為太不一定。

當Disney都決定要在magical experience帶入網路的同時,
能做的,只有相信自己的判斷,再靠經驗值修正。
這也是,為什麼,
越來越多的客戶在尋求年輕人的生意。

其實,只要抓準時間流程,
自然就會知道如何思考與判斷:
1、喜好的判斷:
現在的10歲小孩的心智,等於6年級生的16歲,
5年級生的18歲,4年級生的22歲。

2、注意的時間:一歲加一分鐘。
知道如何思考與判斷,
就會比較容易在大小不分的現在,
做出較為正確的決定。

蘋果與蛇 姚仁祿

這是很有趣的分析,
值得仔細思考⋯
你的意思是,現在的青少年,
1)智力高,耐力低
(須要忍耐的壓力,就賴給別人);

2)見識高,注意力低
(10歲的孩子,注意力約11分鐘,
十九歲,注意力約二十分鐘)。

我的觀察是,
現在的青少年,網路,讓他們,
1)見識,比你的時代多,
比我的時代,更多;
所以,他們不傻;

2)思考,比你的時代少,
比我的時代,也少;
所以,他們想得少,反應得多;

3)智力,比起從前的你我,
我看倒是差不多;
所以,智商,與我們,是一樣的;

4)真正不同的,
是「成事的決心」與「突圍的鬥志」;
因為,成長在富裕的時代,
所以,抗壓,一定不夠的。

我猜,任何機構,
想要與青少年溝通,
時間一定要短,
語言一定要簡(不能須要深度思考),
內容一定要鮮(不能老牙),
互動一定要有,
而且,最好,隨處互動,時時分享,
讓他們的友人,可以反應。

雖然,這樣的溝通,並不容易,
但是,也有趣。

蘋果與蛇 蔣友柏我再試著整理一次,
現在的年輕人有以下的特點:
1、可以同步的接收龐大的資訊,
但卻無法吸收非社交類的重要資訊,
所以生活的注意力偏低。

2、可以同時的管理多重的身份,
但卻無法做好現實中該扮演好的角色,
所以做事的成熟度偏低。

這兩個特點造成了以下的behaviors:

1、見識廣,但看事情的制高點頗低。
就如同擁有大地,卻無法離地。

2、思考少,所以以社群的反應為反應。
反而在一個最注重小我的新社會中,
失去了自我的獨特性。

3、抗壓低,隨時會以別的虛擬身分取代現實生活。
慣性的躲避「累」與「苦」。

這三種行為模式,
必須用以下的設計引導:

1、設計主題時,盡量以過去為核心。
因為「舊」,對現今的少年,才是新。
「新」,反而不稀奇。

2、設計模式時,盡量以社群為平台。
因為他們沒有實在的自我,
必須集體,才能行動。

3、設計呈現時,盡量以互動為誘餌。
因為當多重身分存在時,
越完整的設計,越不適合。

4、設計價值時,盡量以娛樂為包裝。
因為自然的排斥複雜,
所以越輕鬆越容易有記憶。

所以當我在設計給年輕市場的solution時,
都會以以下五點為評斷基準:
1、是否直接了當?
2、是否沒有看過?
3、是否是以舊翻新?
4、是否是新中帶舊?
5、是否有娛樂/互動價值?

只要做到其中三個以上,
多數,都會在市場上繳出一些成績。

蘋果與蛇 姚仁祿


這樣很清楚,我贊同。
只有「以舊翻新」和「以新帶舊」,
請舉個例,
不甚明瞭。

蘋果與蛇 蔣友柏
以舊翻新:
把舊的價值或物,用新的方式表現。
最膚淺的例子,
就是政府把請業者把古蹟翻新成餐廳。

以新帶舊:
以新的手法提升舊的價值感染力。
最聰明的例子,就是Apple。
以娛樂把數位生活化。

不知,是否清楚?

蘋果與蛇 姚仁祿


懂了,很有啟發,
可以有許多聯想⋯
老屋變數位故事館,
是以舊翻新。

新建的接待館,
要思考,如何以新帶舊,
也許,借用很老的電影?
(The history of film began in the late 1880s
with the invention of the first movie camera,
老屋1885年建造)

也許,吃住買玩,
都可借用1885年的老符號?
看來,要想的,很多。

蘋果與蛇 蔣友柏
我的認知是:
1、老屋變成數位舞台劇的舞台,
講古,是舊翻新。
2、新的舞台劇演舊價值,
談心,是新帶舊。
3、兩者的結合,自然,會互相牽連。
這時,再有些易懂的名人效應,事就成。

只於新課題,我還未有清楚的想法。
模糊中,看到的是表參道hills。
新的建築,在舊的樹林中,
背著舊的故事,創造出新的互動。

不過,喜歡1885這一串數字,
因為有聯想空間,
卻不喜歡電影,因為過於西洋。
可能,沉澱一下,在撞幾下,
就會有比較清楚的影像。

至於想很多一事,
好像就是我倆的生活與工作。

蘋果與蛇 姚仁祿


想像,一個十九世紀老宅、
老樹、花園間,
一座,二十一世紀嶄新建築中,
一個,百人現代小舞台劇場,

每十五分鐘,
輪流放映幾部「新拍仿舊的」
十九世紀末無聲默劇電影?
算不算以新帶舊?

劇場外,圍繞著,一間一間,
性格不同的展場、賣場與食堂(市集),
都在新建築的採光大屋頂下,
大屋頂像I。M。Pei在京都的Miho美術館。

新建築的入口,
是新結構材,
舊結構形式的「閩南老建築屋頂」。
青少年,會有「有意思」的感覺嗎?

蘋果與蛇 蔣友柏
這種建築與空間的體驗,
會讓人覺得有意思。
不但有新型態的文化市集,
類似英國box park的精緻版,
還有「表演」。

只是,我對於表演內容,
還是有一些reserve。
因為,內容會決定園區的定位…
所以,新拍什麼,很重要。

如果,用大樹下的故事為主題,
讓新的導演(專業或不專業),
以新的手法呈現舊感覺,
會不會較為符合我們所追求的ambience?

蘋果與蛇 姚仁祿


嗯,表演內容⋯
我猜,應該有主題,
每個主題播一季⋯
例如,

1)五行,是一個主題⋯
2)十九世紀的生活,是一個主題⋯
(以comedy的手法,讓現代青少年,
在影片中遇見成仔,
成仔與美將軍都沒見過手機、
當時也沒wifi、4G⋯)
一個十九世紀遇見二十一世紀的幽默劇場。

我想,簡單、有趣、不俗、
寓教於樂,就對了⋯
不會容易做,腦袋很要緊。

蘋果與蛇 蔣友柏
腦袋真的要很緊…
好玩,有趣的機會通常都需要嚴謹,
完整的思維。
不過,這就是我們的playing field。

就如同最近收到的一句話:
everyone deserve a better life…。
What we are doing,
is offer the logic for people
to have the better life。
But in term,we might not even have time to “live”。

或許是因為如此,
所以可以看懂大小不分。

蘋果與蛇 姚仁祿


剛看完你的boxpark連結,
意思很好,
產品弱了些。
不過,pop-up 的概念是好的,

比較容易一直保鮮,
不會做懶,結果做爛。
值得往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