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刑存廢的觀點,或許無法從「yes」或「no」來給答案。
姚仁祿:「我對生命的基本觀念是:我們的意識,有生命,所以有‘生生世世’」;蔣友柏:「死刑存或廢,都沒有錯,因為都是人性下的產物」
在一段還無法看懂真相的未成熟期,
他用這一句話(定棺而論)
堵住我想知道真相的好奇心。
這一句話,
也就一直的在我的腦海裡。
這一種催眠,
讓我,不太管世事的觀感,
而是在意未來見到父親時,
會被褒還是貶。
死刑,是一個超過我體會的議題,
但是否死,
就可以結束一切,或是抵銷一切,
這,我卻是有切身之痛的體驗。
蓋棺,讓被評論的人事物成為過去,
所以沒有利益關係,因此可以較為概觀。
但這不表示,人的過去,可以被抹滅。
因為失去了追訴的對象,
所以,當需要發洩時,
現世的人,還是會牽連。
以這個經驗來說,
死,好像並不會完全的
free up the past or erase the sins。
我對生命的基本觀念是:
1)我們的意識,有生命,
所以有「生生世世」;
2)生命,或生在「此世界」,
或生在「他世界」;
3)有「因」就有「果」,
有「果」必有「因」;
所以有「萬般不帶去,只有業隨身」之說。
換句話說,
1)意識的生命,有前世、
今生、來世,沒完沒了;
所以,前世,欠債死了,
今生繼續還是必然的,
還不知道,利息怎麼樣算!
2)今生,活在我們知道的這一個世界,
來世,也許活在我們不知道的那許多其他的世界之一。
何謂「他世界」?
舉例來說,簡單的,有天堂、
地獄之分,複雜的,說不完。
3)「因緣果」的觀念,是科學的;
英文說法:因=cause,
緣=condition,果=result,
從科學的角度看,一個cause,
在適當的condition之下,
會產生必然的result。
從這個角度看「死刑」;
1)做錯事,被判死刑,執行了,
對被處死的人,身體死了,
意識的因果,還沒了。
2)既然沒「了」,這個「死人」
(也許已經不是人),
他的意識,還在接受懲罰。
3)這樣的因果,如何了?
除非犯錯的人「誠心懺悔,甘願受報」,
否則,犯錯的因,
就糾纏不清,果報是接續的;
這就是為什麼「地藏經」有著
「墮入無間地獄,求出無期」的描寫。
這麼說來,要不要廢止「死刑」呢?
1)法律面,我不懂,不予置評。
2)從「因緣果報」的角度來看,
如何讓被害者願意從內心「原諒」,
如何讓害人者願意從內心「悔過」,
才是重點。
3)這樣,我說了等於沒說,
因為大家要的,是「yes or no」,
不是,「I don’t know」。
不過,我必須說,死刑該存?該廢?
我實在不知道﹍
我只知道,報復,不是解決之道。
如果,不是為了報復,
除了「處死」,也許還可以認真思考:
1)其他安慰受害者
(包括家屬友人)的方法﹍
(我知道,原諒,是艱難的)
2)其他教育犯錯者的方法﹍
(我知道,誠心懺悔與甘願受報都是艱難的)
這實在是一個有點難度的問題。
而我倆,似乎,因為太過認真,
所以反而失去的本來「蘋果與蛇」的愚。
如果,換一個角度,問自己,
此生,不論因果,在肉體結束時,
希望週遭的環境如何cope and adapt。
我,以36歲的年紀,經歷過一些生死。
大者,牽動國家;小者,悸動家庭。
最近體驗的,是外婆的離去。
還記得,因為個性,因為經驗,
我直覺的認定,
當肉體死亡後,
以記憶寄意會是最適當的尊重。
反而,做給生者看的禮數,
是對死者的一種藐視。
但這個做法,
卻讓我刻意的避開了前5天的「風頭」。
也換來一頓舅舅們的批評。
今生的記憶,過客的集結,家屬的互擁﹍
都無法貼切的讓每一個人平靜。
似乎,在我父親走後,我已經不再害怕死亡。
而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面對他的造訪。
似乎,在我人生的句點到時,
我也期望,一切,平凡自然的運行。
只要偶爾有想到我,就好。
我們死後,經過一段時間,
對別人,留下的,只有記憶。
如果,這種記憶,隨著時間,
褪去所有的裝飾之後,
只剩單純的「敬」或「愛」或「又敬又愛」,
那我們就不虛此生。
至於,有多少人記得我們?
我想,那就不重要了。
我的母親,認識她的人,不多;
但是,在子女心中,我們偶爾想起她來,
總覺得,她沒有離開﹍
她在那裡?
在我們心裡。
這些都是陳腔,
卻是體驗過人生關卡的人所得到的共同結論。
能在別人的心中有一個位子,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要不,就是愛的深而生敬;
要不,就是傷的深而生恨。
當週遭清楚的感受到愛時,
自私的不願放手,常發生;
當週遭清楚的感受到恨時,
自私的執意放手,常發生。
這兩個論點,
就是要不要執行死刑的爭執點。
兩點,都沒有錯,
因為都是人性下的產物;
兩點,也都有錯,
因為都是人性下的產物。
如果,因為死刑,
而讓心中有一個永遠的「黑暗」,值得嗎?
如果,因為廢除死刑,
讓別人的心中有一個永遠的「恨」,值得嗎?
我,還太年輕,
不知道,如何分辨這種「對錯」。
不只是因為你年輕,
我已過耳順之年,我也說不清楚;
說不清楚,不是因為,想不清楚;
說不清楚,因為,想得深入,
知道,人間的「愛與恨」綁住所有的糾結,
豁然大開的智慧,平靜放下的情緒,
連面對自己的死亡,都沒有可能,
何況決定矛盾雙方的他人?
所以說不清楚;
真說清楚了,誰也不愛聽。
那是否就不要多說了?
懂的人,自然懂;
不懂的人,
也無須因為他們的不願深入,
而在自己的脖子上掛鈴噹。
A strange way to end a year,
but also an inspiring way to start the new one。
同意!
其實,回頭看,
我們是說得夠多了;
這樣的問題,不會有答案﹍
但是,這是一個好的問題,
考我們,也考大家;
謝謝讀者Anita Cheng提出建議,
大家投票要我們談這個題目。
社會上,需要深度思考;
倒不見得,凡事,都要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