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商人、大師、藝術家的分別是什麼?
蔣友柏:「商人是唯利是圖,大師是溫柔儒雅,藝術家是國王的新衣。」;姚仁祿:「商人+大師+藝術家的結合,才能創造世界級的品牌。」
今天的「對談」初步的定義了商人、
大師、 與藝術家在大眾眼中的成形理由。
商人:討厭卻除不掉的創意者。
大師:不知道在做什麼的創意者。
藝術家:沒有理由卻要革命的創意者。
而大眾對於這三種人的反應是:
商人:唯利是圖。
大師:溫柔儒雅。
藝術家:國王的新衣。
但這三個特質,
卻是實現創意的基礎,很難分開。
唯利是圖讓人討厭,
但卻會得到自己的本,好做對的事;
溫柔儒雅的探索可能性,
會讓創意不斷的累積進步;
格定的感染力外散時,就會轉換成身份故事,
這一種國王的新衣,會創造趨勢燈塔。
Your thoughts?
我贊成你的見解:
好的創意家,要「三合一」,
既是「國王新衣的裁製者」,
又是「大師」,又是「商人」。
我覺得有趣,你在「華山對談」問了我這個問題。
你問,董老師、你、我三人,都是創意者,
但,社會大眾怎麼定義我們?
坦白說,我覺得大眾的資訊,來自媒體,
所以關鍵是,媒體怎麼定義我們?
我的觀察是,三人之中:
1)關於你:
你為客戶設計的作品,最常發表,
這些設計,又以大家熟悉的日常消費品居多,
加上你的風格獨特,
因此最容易被媒體定義為「創意家」。
至於「商人」,我不認為是媒體定義的,
是你喜歡坦白,自己給自己定義的;
可是,經營企業的人,哪一個不是商人?
商人,就是提供產品或服務,以交換報酬的人,
你提供的是獨特的想像力,
加上知識、判斷與知名度的服務,
與其他人不同的,是獨特的想像力。
因為「想像力獨特」、「應對坦率」加上「行事自成一格」
(例如異於常人的時間上下班),
因此,通過媒體報導與道聽塗說,
「難搞的創意家」是別人眼中的你。
至於是不是商人,大眾不關心的。
2)關於我:
我喜歡的設計作品,
通常不適合發表,媒體也不會喜歡發表;
例如(1):
耗時八年,先扭轉、後建構大愛電視的風格與形象,
這種說來話長的作品,太複雜,媒體不會有興致報導;
例如(2):
步步為營,為企業建構網路媒體,
這種邊走邊整隊的作品,也是複雜而不易報導的事;
至於,私人住宅,發展中的園區,
除非客戶要求,我都不會發表。
我唯一主動發表的,
是課堂上的創意課程,或是思考後的文章。
因為,大眾看不見我的作品,只看到我上課,
加上聽說我吃素,感覺神祕,
年齡又大,無以名之,
只好以「大師」為名,方便稱呼。
3)關於董陽孜老師:
她是寂寞的創作者,充滿熱情與理想,
最期待,讓筆墨的美感,
傳承到下一代的年輕人。
我總說她寂寞,因為,她不像我們,
有客戶因為需要,找來委託我們;
她的作品,不是企業或個人的必需品,
因此,她只能反應內心的呼喚,
作品出來,也不見得能賣
(例如,這次的一百幅大型作品,怎麼賣?)
然而,就像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寂寞是必然的,
音樂家蕭邦如此,畫家梵谷亦如此,
因為,寂寞,是孕育裁製國王新衣的能量。
加上,董老師的作品,
大眾不從藝術切入,多想看懂這是什麼字,
因此,她是「寂寞的藝術家」。
但還好,她交友廣闊,填補了創作的孤寂。
好玩的是,
當董老師問我要如何建立一個品牌,
讓書法的意境傳承時,
我腦中pop up的念頭,
就是“一格”。
這有點像「visionaire 雜誌」,
每次賣一副字(一格),
再做出一些高質感的限量設計品,
以網路販售的方式,讓消費者搶標。
一次一格,自成一格﹍
如果有贊助商,
就不時的加上一些pop up shop的操作,
把書反變成3D的空間,
為一些知名的商場,增加一些文化味。
這樣,書法就有了與慾望結合的身分,
可以在新的市場中,造成漣漪。
這就是商人、大師、和國王的新衣裁縫師組合下的產品。
至於某些媒體的價值,我認為不是很高。
只不過像您請益是否要「再」創造一個新的自有品牌,
就可以被詮釋成因為金魚案,所以要放棄橙果。
這:
1、也太小看我了。
2、也太會掰了。
3、也太不注意聽了﹍
所以,還是回到做自己,
而不去管媒體喜歡什麼、要什麼、注意什麼﹍
你想在未來幾年,
推出自有品牌,是個好主意;
至少,證明自己,
是否武功高強。
只有認真製作,
看得夠真,想得夠深的媒體的見解,
值得我們聆聽與反思。
其他,聽見、看見,
都是道路上亂鳴喇叭的汽車,
注意,不要撞上便是。
你為董老師想的「一格」,是個好想法,
你可以建議董老師,
不過她不用手機,不用網路,
這些建議,離開她熟悉的世界,很遠。
因緣是否成熟,就很難說了。
所以,一格的好處是:
董(藝術家)老師不用出她的一格,
只要負責自己熟悉的寫字,讓別人賣字。
你(大師)也不用出你的一格,
只要可以把網路架好,內容update就好。
我(商人)也不用出我的一格,
只要用買字的錢、董老師的字、
設計出挑逗慾望的限量品就可。
這個結構離我們現在的一格都不遠,
互相尊重對方的自成一格﹍
至於因緣,強求不得。
我自己的品牌,
會不會成?會不會出?還要看資源。
我才剛開始認真想,
也才開始要談,所以一切還是未知。
現在是在認真想、認真做中來回﹍
而媒體,
我通常是以謝謝他們的角度在看他們﹍
Because both good news and bad news are news.
嗯,有道理,找機會深談。
至於,建構品牌需要資源
(=知名度、時間、金錢、知識、人際網絡﹍),
許多人(老老少少)是不理解的,
一般人,對品牌是什麼東西,如何運作,是沒有概念的。
我認為,你的新品牌(無論結果是什麼)一定會建構成功,
是因為你能以資源為核心,來回思考。
孫子說:「不戰而屈人之兵。」
著重的,就是整體資源的佈局
大家都在講品牌,不過品牌到底是什麼?
很少人可以簡單的解釋:
品牌,是一種正面的聲音。
商品,是這一種聲音的紀念品。
平台,是這一種聲音的邀請函。
在這個架構下,
聲音(自我)、商品(設計)、平台(感染)
就可以用大師、商人、藝術家的方式合作與運作。
品牌,最需要的,是可支持理想的資源,
所以,目前,我要先開出價,
先敲定授權合約,然後才能考慮下一步,
不然,只是空談。
而我走這一步,是要讓市場看到:
橙果道,是一門實戰的武功,
很多慣性的”不相信”,是應該被推翻的。
我已不戰而戰,驅我屈人為思考核心:
時間到、因緣到、資源就會到。
我的見解:
品牌,是別人心中對你的尊敬與愛慕(你說的正面聲音)。
商品,是這種尊敬與愛慕的具象化(你說的紀念品)。
平台,是分享尊敬與愛慕的場所(你說的邀請函)。
我同意,商人+大師+藝術家的結合,
才能創造世界級的品牌。
日本,1960年代,就是這樣開始的,
造就了服裝的三宅一生、Kenzo以及建築界的許多品牌。
在「商人」的眼中,
設計是一種挑逗,
品牌是一種身份,感染是一種價值;
在「大師」的眼中,
設計是一種創新,
品牌是一種善念,感染是一種責任;
在「藝術家」的眼中,
設計是一種創造,
品牌是一種執著,感染是一種傳承。
所以:
以創造,創新挑逗市場;
以善念,執著建立身份;
以傳承,責任塑型價值﹍
就是國際品牌的基本方程式?
精彩,很準,
看來,你已經瞄準了;
再來,就是槍法了﹍
腦與眼,將靶心瞄準了;
接下來,就看腦與身,如何穩、如何定;
最後,是如何放﹍
關鍵在「放」,世界級的品牌感染,
最難,在「放」的功夫。
「放」是高級的能力,
是理性與感性,共同觸發的高潮。
不只要「無誤的準」,還要「無限的定」,
更要「無情的穩」,真難。
可是,賈柏斯做到,
以他,做為你的bench mark吧!
你夠。
用一年看看﹍
用一年試試﹍
再用一年想想﹍
3年後再回答你。
所以,
我昨天說五年,沒錯吧。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