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小孩
姚仁祿:『家長,就是孩子的模子;細心開模,細心鑄造,孩子,才能成型』。蔣友柏:『希望孩子從痛中學,而非愛中選。』寵愛小孩的界限在哪裡?
久久,都沒有與朋友共進晚飯。
久久,能共進晚飯的朋友都沒有增加。
久久,見一次面的快樂,
卻因雙方不同的價值觀而被稀釋。
我看到,一個被寵壞的小孩:
對父母不尊重,對其他人不禮貌。
想做的:挑食、打電動﹍
就不顧一切的做。
雖然,小孩的眼裡,
是閃爍著「快樂」,
但這用「放棄基礎」所換來的快樂,
能撐過童年嗎?
還是,我太小心眼,主觀的認知,
「基礎」是生活的必要功。
長大要活得自在,
兒時就必須犧牲「無拘無束」。
我想,培育好的基礎教育,
在兒時,絕對需要以
「分辨善惡」規範孩子的行為,
但不需要以「犧牲興趣」來達成。
孝順、禮儀,
是廣義的善惡,需要規範;
誠實、無私,
是絕對的善惡,更是放鬆不得;
至於,喜歡唱歌、畫畫、舞蹈,
不喜歡讀書考試,
那就讓孩子盡情發揮吧。
二十一世紀,
遠離樣樣講求效率的十八世紀工業化觀點,
人文與文化,
需要樣樣懂得欣賞的文藝復興人。
我是覺得,
凡事不可能完美。
已經無憂無慮了,
就不能無拘無束。
興趣,有著很多種定義:
打電動、不是小孩最好的選項。
興趣,是要接觸後才能產生的,
所以,花了很多的時間
陪小孩「接觸新事物」。
小孩,之所以要被照顧,
是因為還無法分辨對錯與善惡,
如果父母把這一個權力
在起始就交到小孩的手中,
小孩一定隨心所欲。
所以要用心的設計,
在不關閉”童心”的情況下,
讓小孩長大。
這實在很難﹍
做的精疲力盡﹍
得到的是體無完膚。
小孩,無法分辨善惡,
但是,會觀察,會摹仿;
因此,你說得對,
只能家長帶著分辨,
不能將善惡、是非完全交給孩子。
家長做的,小孩就學;
因此,父母要孩子學好,
自己就要做好,小孩才能學好;
這是價值觀的傳承,馬虎不得。
我看,有人自己做一套,
要求孩子另外一套,那真是再傻不過。
至於興趣,你也說得對,
如果,孩子有機會,接觸得廣,
當然就不會只有鎖定電動。
但是,要孩子接觸得廣,
也是要家長用心,用時間換來….
家長,塑造愛音樂的環境,
孩子,就有機會,接觸音樂….
家長,塑造愛運動的環境,
孩子,就有機會,接觸運動….
家長,塑造愛閱讀的環境,
孩子,就有機會,接觸閱讀….
家長,塑造愛思考的環境,
孩子,就有機會,接觸思考….
家長,塑造愛奉獻的環境,
孩子,就有機會,接觸奉獻….
畢竟,家長,就是孩子的模子;
細心開模,細心鑄造,
孩子,才能成型。
所以,當家長,真的很累。
明明經過半生的摸索,
已確定自己是肉食性動物。
卻要為了還未定型的「小孩」,
強迫自己「快樂」的熟悉草食動物的行為。
我一直很害怕,
小孩會以我的模子長大。
那會是另一場豪賭,
搏的,只有一線正途。
刻意的,讓小孩認為,
我是一個不正確的role model。
清楚的,放大自己的缺點。
因為,自己是從痛中學,而非愛中選。
求的,不過是老時,
可以安心的過日子。
不用為了自己帶到世上的生命,
擔心、懊悔、苦惱﹍
唉,你真是誠實。
很少有人,像你,如此坦承﹍
你希望讓孩子,
不要從「痛中學」,
而是「愛中選」;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
這樣的想法,應該是對的;
我的父母,除了給我基本的規矩,
以及勤勉、好學的模型之外,
還有滿滿的愛;
被愛,就容易有自信﹍
我相信,我的自信,
來自從小父母的愛與寬容。
我卻懷疑我愛的方法是否正確。
不論我多麼努力的回想,
都記不起來,
兒時所經歷過的愛與寬容。
不論我怎麼催眠自己,
都無法改變,
自己的自信
是從離開父母庇蔭後打出來的。
這些,讓我質疑,
自己是否知道如何愛?
不過,這也是我小孩的命。
所以,只能和我一起實驗人生。
只是,實驗中,
我給的糖,會很少。
給孩子,
糖多,糖少,是藝術;
你是用心的人,
自然會摸出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