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美育,一直不受重視,這樣不足的審美能力,在產業升級,希望自創品牌時,就捉襟見肘了…
近年,雖然政府及各界,設計、創意掛在嘴上不斷說,也希望學校積極重視培育;但是,別忘了國民的審美能力培養,少說,要有二十、三十年的光陰,才看得見成果。
今年,我女兒
又被指派要參加台北市的平面設計比賽。
去年的經驗,
已經讓我對於教育局是否有好好思考過
如何教「設計」一事有了質疑。
今年的必然,更讓我確信,
規範這類「課外獎勵」的官員,
並不知道,設計是什麼﹍
簡單來說,所謂的平面設計,
並不是我公司所提供的平面設計服務,
而是在紙上,做出10公分的雕塑畫。
而且還一定要裱框﹍
可能是因為離現實太遠,
長官們不知道,
10公分厚的A3框要訂做,要上千元,
連對我,
都是不必要多繳的「教育稅」。
從小,設計的定義就被侷限了。
平面設計的廣義,
被無意義的分類而打散了。
平面設計的優勢,把平面設計出深度,
變成了在平面上,加工出深度。
那長大後,又要如何有創意?
如何增加軟實力?
這種惡性循環,是因為有人不願想太多?
還是因為有人想太多?
你談的,是台灣教育界,
一大串問題之中的核心問題;
台灣的審美教育,
幾十年來,嚴重不足!
美育不足,審美的範疇,
負責單位,就想當然耳,
各說各話,莫衷一是….
你看見的問題,就是主辦單位,
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出來的。
我們的產業界,過去幾十年,
一直以加工、代工為核心;
這樣的產業結構下,
人才,是不需要有審美能力的….
因此,台灣的美育,
一直不受重視,是有原因的。
但是,這樣不足的審美能力,
在產業升級,希望自創品牌時,
就捉襟見肘了….
近年,雖然政府及各界,設計、
創意掛在嘴上不斷說,
也希望學校積極重視培育;
但是,別忘了國民的審美能力培養,
少說,要有二十、三十年的光陰,
才看得見成果。
急不來,一急,
就會有你女兒碰上的作業題目;
以為,設計,只是華麗的表相,
不是,深沉思考的產物。
我的老師,漢寶德先生,
過去幾年,曾經很努力的想告訴政府,
應該用心推動全民的「美育」
因為,他認為,審美的能力,
就像科學上辨認真偽的能力一樣,
是文明國家國民,必要的素養。
審美教育不止是審美,
享美,更會讓心美。
我相信,不懂得欣賞沉澱美的人,
是不會有顆誠實對己的心的。
所以花很多時間帶小孩出國,
花很多資源讓他們學會擁有美,
花很多精力讓他們可以選擇美…
也不斷的解釋給他們聽,
許多學校鼓勵他們做的事,
都只是表面功夫,不需未經思考而跟隨。
但可惡的是,這一些膚淺的活動,
卻可以有效的累績課外分數。
這在12年國教系統中,
是一種正向的加分。
所以,如果選擇台灣完成學業,
就最好接受,膚淺的審美教育。
很多客戶問我,
為何台灣的設計多數少了靈魂?
為何有靈魂的設計,多數是藝術?
我永遠請他們去台北繞一圈…再反問他:
當美,在國家的首都都很難發覺時,
又要如何有美的直覺?
如果不懂美育,
又如何能讓璞玉變成美玉呢?
政府說拼經濟,就要從建立品牌開始。
但所有作為,都是在扼殺品牌的起始元素…
到最後,還是只敢安全的把希望賭在代工…
我們常說,不要指望政府,
自己就可以做好:
美育,設計,品牌,都還是要靠自己,
像老師傅一樣,一代傳一代。
累積兩代後,就會有「不同」的基礎建設。
你說,不靠政府,自己來…
但是,教育產業,教育部,
目前實在管得太多,也太細…
我常說,如果公司法,
也賦予經濟部如同大學法賦予教育部的權力,
那麼,台灣沒有一家公司,
經營得起來…
例如,你我對教育有理想,
如果不照政府規定,
想申辦私校都不會核准;
就算打混戰被核准了,未來的評鑑,
也會有見解不同的衝突;
如果,教育部繼續這種落伍的教育管理系統,
我想,也不需要太久,
我們就因審美窒息,而成為落後國了
(科技先進、審美落後)。
請看,我們的電視,許多新聞播音的聲調,
畫面的呈現,都讓人難受…
因此,審美教育的希望,
是在教育部先鬆綁;
鬆綁,教育界才有新鮮空氣流進來,
大家腦袋才會清楚。
似乎,不論如何發展,
到最後,都是在做育苗的動作。
似乎,不論修為如何,到最後,
都會因為未來被抹滅而動氣。
公司法,有一定的自由,
是因為公司繳稅,有錢,有勢,
所以可以牽動政府;
教育法,沒有需要的自由,
是因為教育談的是未來,
目前,還沒錢沒勢,所以必須被政府管。
以同樣的邏輯,
90%的公務員(軍公教)到100%的民營企業,
都會面臨被淘汰的結果。
因為,太多的公家慣性,
不適用於民間的遊戲規則。
相對的,這90%的非現實者,
是被1%的自命清高者統治。
而這1%得自命清高者,
卻又有權決定90%的秧苗未來的發展。
這90%的幼苗,
未來又會進入民間企業服務…
這是一個亂局。
非「個人」可以改變的。
我所謂的自己來,是從週遭開始:
在家中,我會努力賺錢,
讓家人可以出國生活,
不要因為「家」在台北,
而被台灣框死;
在公司,我會努力深耕,
讓同仁可以用大格局做事,
不要因為「落」在台北,
而把格局做小。
這些,可能只能感染50+個人,
但這,卻是目前我可以實質的做到的。
有人抹滅未來,
我是真的著急…
就像,看見司機開錯路,
講半天,這位司機卻聽不懂一樣;
眼看著,全車要跟著糊塗人一起迷路,
甚至落崖,我當然心急。
話說回來,你說你只想,
感染五十人;
你真正感染了五十人,
那麼就有五十棵會成長的樹,
代代相傳,也不錯…
可是,只怕你沒這麼輕鬆好命,
你註定要感染更多人;
因為,你與許多人有緣,
他們主動的想聽你。
我認為,你應多用文字溝通,
少做公開演講;
因為,你的文字表達,
較冷靜、完整,
聽者比較容易吸收而感受到你的用心。
說真的,
我一點都不想公開演講。
因為不管人多人少,
我都只是做我,所以會很難相處。
因為不管講對錯,
都可以被斷章取意,所以會很難控制。
但是不管願不願意,就是有這些機會。
因為做官的,
想藉由實話讓自己更有胸襟。
因為做商的,
想藉由創意讓自己更有新意。
而我,就只能在推不掉的時候,
做賤自己…
不過,我上一場演講,
就突顯了,台灣的審美教育嚴重落後。
美如果是誠實:
現在的公務員連考慮要誠實的面對自己,
都會擔心因此而砸了鐵飯碗(20年前也一樣)。
美如果是是互敬:
現在的新聞,也只是選擇性的
引用了「一些」較具挑撥性的話來挑戰別人
(20年前的審問也一樣)。
所以,美這一個價值,
已經很久沒有update了。
而如果有下一場「公開」演講,
我會先聽你的意見,死都推掉。
推辭,不是不想分享,
而是避開斷章取義…
為了維持真實的「美感」,
文字表達,最好。
你的文字,有你特別的風貌,很有個性的。
倒是「蘋果與蛇」寫了這麼一長段時間,
往後幾個星期,我們該認真想想,
如何更上層樓?
也許,這是我們藉由「重新定義」,
而不只是改善的最佳練習。
擇時不如撞日,
那就開始implement之前所討論的
「半開放」問答如何?
由讀者決定,我們要回答什麼問題。
回答後,
再由每週的回應決定下週要回答的問題。
一週滾動一週,
把「蘋果與蛇」變成一種半開放式的社群。
這在定義的是:
- 就算是面對不認識的陌生人,
也可以完全相信他們的智慧。 - 有心想要求的正常邏輯規範外的知識,
是可以理性的得到的。 - 只要用心,就算是兩個人的聊天,
是可以改變一些看不慣的事實的。
至於之後,要如何upgrade…
我的看法是,踏出了一步,
下一步自然會在對的時候發生。
若可,下週就啟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