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225131111 service@dxmonline.com

五感行銷,就是研究眼、耳、鼻、舌、身的感覺與腦的連結,可惜社會上充滿太多的雜音,讓人們麻木了感覺。擅於溝通的人,要會設計,讓行銷在適當的時候,使消費者啓動適當的系統,因此,平常需懂得「靜觀情勢、直觀心事」的修鍊。


蘋果與蛇 蔣友柏

現在,討論五感行銷,
五感體驗,
是一個流行的趨勢。
但,是否,在認定上,
是用正確的邏輯在看這一件事?

首先,五感,
本就是人與世界接觸的五種知覺。
這一些知覺,
會觸發各種情緒,
來讓「人」在一定的環境限制下,
活的比較久。

就如同在自然的環境中,
裸露身體,是自然的。
多餘的裝飾,
反而會讓求生,變得困難;
但在已開發的都市中,
包裝身體,是自然的。
不必要的裝飾,
會提升或降低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在都市中看到半裸的人,
五感會告訴我們,
他有問題,他很危險。
我們會感到噁心,
自然的讓自己遠離;
在叢林中看到衣裝完整的人,
五感會告訴我們,
他是外來的,
是陌生的,是危險的。
我們會感覺到害怕,
自然的想要把他當成風險。

所以,五感,本就在。
只不過,很多的時候,
行銷公司,廣告公司,
或品牌商,懶的做全面投資。

五感,求的,
就是一種「感覺」。
所以,我認為,
五感所造就的並不是第六感。
而是正確的使用五感,
就會創造出「感覺」。
這,才會是記憶點。

蘋果與蛇 姚仁祿

你說得對,
許多媒體與廣告人,
討論「五感」,
讓「五感」變成流行名詞;
像是,創意,變成流行一樣。

研究「五感」與體驗行銷的關係,
就是研究:
眼、耳、鼻、舌、身,
連結到腦袋之後,
如何影響消費者決策?
要理解這樣的事情,
是必須要有心理學的研究為基礎的。

今天,我很高興的收到期待許久的書:
「快思慢想」,
原著名Thinking,Fast and Slow;
作者是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普林斯頓的心理學教授,
Daniel Kahneman(康納曼)。
他是心理學家,
得諾貝爾經濟學奬,特別吧?

他經過縝密的實驗,
證明,經濟學家一直假設,
人類的經濟行為,
是理性抉擇的結果,是不正確的。
真正想要認真研究「五感」
與市場決策的人,這本書倒是該讀。

我認為,
隨著世界經濟秩序的蕭條,
市場研究,
將會依賴著腦的研究,
有新的突破。

蘋果與蛇 蔣友柏
我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在:
1、人已經忘了如何感覺。
2、人已經習慣過度刺激,
所以沒有感覺。

因為多數的時候沒有了感覺,
所以只要「感覺」來了,
就會願意付出一定的代價:

1、在愛情中,感覺來了,
就心甘情願的為另一人付出。

2、在經濟中,感覺來了,
就不加思考的承擔不應承擔的債務。

3、在政治中,感覺來了,
就不管風險的講出心中的實話。

這些,都不是靠五感行銷促成了。
而是一系列的設計,
讓對的事,發生在對的地方,對的時間中。
人就會「有感覺」﹍

至於廣告人,媒體人所討論的五感,
應只是另一種增收服務費的理由。
因為,好創意,
本就應該讓人有感覺,
不論是否有cover all senses。

蘋果與蛇 姚仁祿


人們會被刺激到忘了或沒有感覺,
是因為負責溝通的人,
不理解溝通心理,
只好不斷發出噪音的緣故。

「快思慢想」這本書認為,
面對問題,人有兩種心理系統,
簡稱「系統一」與「系統二」;
兩者的不同,主要是,
「系統一」負責直覺反應,
「系統二」負責專注梳理。
隨著被給予問題,
需要「專注」的程度,
我們以不同的心理系統,去面對問題。

例如:
1)被問道2X2是多少?
或,一句簡單的廣告文案
(例如:Volvo不是我的菜,但是我愛)
或是辦公室裡突然有人咆哮。
遇上這類不需要專注就能反應的事,
「系統一」面對。

2)被問道432X234是多少?
繼續注意剛剛那個咆哮的人,
有沒有繼續發出其他聲音?
遇上這類需要專注的事,
「系統二」負責。

從這個簡單的描述來看,
擅於溝通的人,要會設計,
讓行銷,在適當的時候,
使消費者啓動適當的系統
(「系統一」或「系統二」)﹍
這樣,消費者,就會有「感覺」。

最近,媒體流行「人民無感」,
其實,是政府的溝通部門,
不懂得如何讓「媒體有感」的結果﹍

媒體,也有「五感」,
先讓「媒體有感」,
不讓他「無感」或「反感」,
就是要真正懂得與媒體「溝通」,
不是透過媒體「宣傳」。

媒體,是活的人組成的。

蘋果與蛇 蔣友柏回想過去,
每天面對別人所「製造」的聲音
的時間是有限的。
小時候,
每天只能看2小時的電視。

那時,多數的專注力,都在幻想裡;
出國後,不想看聽不懂的電視。
那時,每天都泡在森林裡,
享受自然的細節與變化。

再回到台灣後,
發覺,到處都是聲音:
看一段新聞,
不但要注意主播,
還有下方的走馬燈,
分割畫面中的氣象﹍
看一段廣告,
不但要接收一堆「專有」的技術面資訊,
還要忍受沒有劇情的劇情與沒有美感的畫面。
所以,我養成了
以系統一來過濾週遭聲音的習慣。

因此,在面對媒體時,
我也選擇用系統一。
因為:
1、到目前,還活的坦白。
所以沒有什麼要躲的。
2、多數的人,都會用系統二
(而且還是不能完全運做的系統二)面對媒體,
所以媒體已經養成質疑/攻擊系統二的慣性。

這就是為什麼媒體對於現在的政府,
政務官,與政客這麼反感的起因:
1、只會拍不知所云的宣傳廣告的政府,
在感覺上,就已經討人厭了。
2、只會閃躲問題的政務官,
在觀感上,就已經不值得認同了。
3、只會挑起議題的政客,
在發展上,就已經失去動力了。

這些,都是因為,政府,
在大量的聲音下,感覺麻木了;
這些,都是因為,政府,
在快速的民粹下,感覺封閉了。

當一個人沒有了感覺,
與別人在互動時,
就只能宣導,而無法溝通。
這不能只怪政府,
需要重口味才有感覺的人民,
選出這些麻木學者的人民,
要負絕大部份的責任。

蘋果與蛇 姚仁祿


我同意你的看法。
台灣,媒體為何喜歡這麼吵?
原因是,從小教育,
沒有培養 「靜觀」的能力;

從小到大的考試,
讓人人怕輸,
覺得停下來「靜觀」,就被趕上;
這樣的心境,
養成只看膚淺的數字,例如:
1)誰的包,多少錢?
2)那個人是肥貓?
3)GDP降多少?
4)都與成績幾分有關!

其實,台灣只要靜下來,
學會,善用「系統一」,
不思考的「直觀、靜觀」;
那就是「感受」。

政府遇見批評,
老是,慌慌張張,
其實,應該拍一支台北捷運的影片,
呈現「人的安靜」,
而不是「捷運的效率」﹍

蘋果與蛇 蔣友柏
靜觀難,
因為心中不能有未來;
直觀難,
因為心中不能有過去。

這兩點,對於台灣的在位者,
教育者,學者﹍
有執行上的困難。

當不能連結過去體驗過的感覺時,
這些人會害怕這種否定自己的行為。
當不該投射未來目標的時候,
這些人會害怕只得到未知。

所以,他們都會選擇有邏輯,
有解釋性的亂看。
亂看,亂感覺,亂心智﹍

這造成:
不敢拍捷運的安靜,
卻敢要幾百億辦不怎樣的運動會。
不敢承認自己無法賺到足夠的錢
來支持過去開的支票,
卻敢召告天下,
經濟狀況有漂亮的成績單
還有許多許多。。。。。

也許,感覺不到,
是因為一旦感覺到,
就多了許多許多的愁…。

蘋果與蛇 姚仁祿


所以,這也是「五感無感」的結果﹍
不敢「細細感覺」,
無法「慢慢溝通」,
只好「馬不停蹄」的到處趕場。

因為處處趕場,
當然就沒有時間「靜觀」、
也不會相信自己內心的「直觀」。

我一直認為,
不能「靜觀」與「直觀」,
就會與自己內心「失聯」,
與自己內心失聯的結果,
就凡事只能靠「口號」辦事。

這就是,為什麼人民說「無感」,
政府卻老是不解的問:
「我做這麼多,為什麼人民無感」?

蘋果與蛇 蔣友柏
不講政府,
就連我自己的小圈圈,
也常會碰到:
為什麼我做這麼多,卻讓人無感?

通常,這一種問題,
都是不知道自己是誰的人所問,所質疑。
面對這一些問題,
我的系統二就會告訴他們,
因為他們缺乏「完整」的系統一。
所以當務之急,
就是放開,放下,放鬆﹍

而我,在經歷馬不停蹄的趕場後,
終於在30歲的時候,
累了,靜了,看開了,想透了﹍
從那時起,感覺一點一滴的回來了;
從那時起,五感才真的有作用。

再回到政府,在感覺上,
官員似乎都自我感覺過度良好,
所以讓民眾感覺極度不好。

當主政者,自我感覺超好時,
就不會覺得有必要靜觀情勢,
直觀心事。
所以,這,
應是所有主事者要先認知到的最危險「感覺」。
只要能對這種感覺心存警惕,
就不難時時有感覺。

蘋果與蛇 姚仁祿


很棒的見解,我同意。
也許,別人,
我們管不了;
就共勉能「靜觀情勢、直觀心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