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225131111 service@dxmonline.com

感性力

理性與感性,是企業與品牌必要的雙翼,白木顧問董事長蔣友柏及大小創意創辦人姚仁祿,談品牌的“感性力”。

感性,是一個與身俱來的本質。
但隨著社會化,
這個主宰情感連結的本質,
漸被淡化。

很多台灣的大公司在談品牌,
做品牌,打品牌,
都只是在買「數字」,
而不是創造感動。
這個行為,
也只是單純的財務槓桿操作。

感慨,是多年執行經驗下的反省,
原來對於感性的尊重是強求不來的。
當一個企業,尤其是主事者,
自我感覺太好時,
新世界永遠都有一窗之隔。

對你,
用智慧引導客戶到窗邊開窗是創意;
對我,
用佈局迫使客戶到屋外是設計,
所以到頭來,
我們都是在「感性」的設計人?

企業經營品牌也好,
個人為人處世也好,
理性+感性,
都是必要的雙翼。

台灣企業,品牌經營不來,
不只是「感性力」不足,
「理性力」也不夠。

什麼原因?
讓台灣「感性+理性」都不足?
因為,「迷信力」太重,
否則,才一位「王先生」
就讓全台熱鬧滾滾?

許多人,口說不相信,
心裡卻擔心得很;
為何如此?
我們的教育,
只重答案,不重思考,
只教資訊,不教知識;
因此,普遍的,
大家都沒有理性思考的習慣。

至於「感性力」,
這需要「勇氣」,
沒有「勇氣」,面對自己,
就不會有勇氣,面對「感性」。

因此,你我,都需要讓客戶:
1)離開「迷信力」(例如:迷信市調)
2)訓練「理性力」
3)培養「感性力」

迷信是一股很大的力量,
尤其是在「保守的」台灣。
似乎多數的我們已經習慣做無頭蒼蠅,
過一天是一天,
撐的夠久,就活完一生。

多年前,
我為日本的一個領導品牌做設計,
因為不相信我的直覺是對的,
客戶花了170萬,
用市調來證明「我是對的」。

過去,做台灣菸酒的顧問,
發現在「沒有假數據」的前提下,
公家機關就如同虛設,
完全不知所措。

這一些現象讓我體會到,
迷信與「社會的年齡結構有關」,
大多數的年長者,
都有一顆老化的腦,
裡面堆滿了舊價值與思想,
但卻有實權,
讓「不迷信」的人無法施展。

不過,大多數不迷信的年輕人,
卻是用進化的腦配著一個幼稚的心,
所以雖不迷信,
但也無法理性辦事。
當然,企業就不放心
讓「新」的一輩掌舵。
這兩種力量的牽扯,
讓感性,更難發生。

我的工作在於用理性的方式
規劃與發揮感性的價值和感染,
在成功後,
直接的把現在市場上的迷信
(市調,大眾傳媒,代銷…..)
逐一的框起來。
所以我在創意行業中的朋友一直很少,
但生意人的同志卻越累積越多。

改革企業思考模式,
本來就難。
當年 Steve Jobs搞了半天,
敵不過老腦袋,
自己反被趕出自己創辦的公司。

不過,他夠強悍,
捍衛理性,渲染感性,
終於在老腦筋把蘋果弄得快掛的時候,
回去,不只成功的救回公司,
還在「感性力」支撐下,
成為市值最高的公司。

當全世界都在模仿Apple時,
總希望他們
真的可以看到Apple成功的原因。
怕的是,老腦筋真的把公司弄死後,
才尋求「創新思維」的幫助。

那時,
只能讓企業先死透,
才能重來。

我要是你的年紀,
我就會找個機會,
用力把一個無路可走的機構,
救起來。

也許,你可以試試這麼做!
這樣,就可以「破除迷信力」,
「確立理性力」,「渲染感性力」了。

我想,如果你真的做,
你應該可以成功。

我還在等,
我認為可以做,
但不行被老機構拷上手銬腳鐐後,
又被要求只能用湯匙屠龍。

我認為今年練完兵後,
明年就可以賭一次。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