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友柏:「因為我不是東西,所以可以既東又西。因為我不是東西,所以可以玩東弄西。因為我不是東西,所以…可以有自己的規則。」
下週,忙了2年的案子,終於要上市了。
一開始的狂想,在被對的人認同後,有了結果。
品牌上,很誠實的觀察了自己,
全心的為他人,為市場,
創造一段價值的革命。
創意中,用直覺反應過去的人事物,
用現代演繹歷史的片段。
設計下,所有的體驗,都試著兼顧。
所有的好手,都拜託參與。
因為,過程被尊重,又對於結果滿意,
所以,也親自的接受所有採訪。
當媒體問道我為什麼會有這種創意時,
我心中出現了一句真實:因為我不是東西。
It seems like I am a new breed:
我喜歡東,但卻反傳統;
I enjoy the West,but knows my home is East。
似乎,我是一個精神分裂者,
又似乎,我是一個價值的融合者。
因為我不是東西,所以可以既東又西。
因為我不是東西,所以可以玩東弄西。
因為我不是東西,所以﹍可以有自己的規則。
但前提是,要敢先承認自己,不是東西。
「我不是東西」,
我喜歡你這個自我描述﹍
勇氣十足,趣味十足。
歷史上,文明的進步,許多,
來自與「我不是東西」相同的哲思﹍
一種,肯定自我根源,
卻,不願守成,
埋頭奮力超越「自我根源」的熱情;
一種,肯定他人根源,
卻,不願跟隨,
積極迎面包容「他人根源」的氣度。
佛陀理想,由印度傳入中國隋唐,
當時自認「我不是東西」的哲人(如玄奘等),
就是以如此濃郁的熱情,
加上恢弘的氣度,突破朝廷限制,
突破語言隔閡,突破生理極限,
以超人的毅力西行求法,
才能讓佛陀的理想,
雖然在印度剩下灰燼,卻能在中土,
以超越「自我根源」的堅毅,
與包容「他人根源」的寬闊,
不斷茁壯,生根。
看到你對「KDX」(看東西)
品牌建構的戰戰兢兢與努力不懈﹍
我想,你詮釋「東西」,
會有好的起步。
有趣的是,
忙了,轉了,拼了10年,
才真的有機會詮釋東西。
剛開業的時候,是權勢西東。
用ABC的態度,檢視自己的根;
一有起色,「你不是個東西」,
變成了一種隨身攜帶的配件,
不管要不要,都有人主動的幫我戴上。
那時,是重東鄙西。
用被害者的心態,裝扮環境。
現在,看開了,心寬了,意誠了﹍
現在,有基礎,有價值,有未來﹍
現在,反而喜歡「我不是東西」這個形容詞﹍
現在,反而在不刻意的狀態下玩出東西﹍
現在,反而不在乎起步。
最近一直在想,
What kind of innovator do I want to be?
結果,在 TED中,
找到答案(Timothy Prestero: Design for people,not award)
我要innovate for outcome,
而不是innovate to come out。
十年,
得到機會詮釋東西,
算是厲害的了。
許多人,十年虛度,因為沒有反省;
許多人,十年虛度,因為沒有福報。
所謂福報,
來自於「不要收獲,對別人有貢獻」;
你對別人最大的貢獻,
來自於坦誠反省面對,
並且大量的傳遞「運用權勢是不對的」這樣的訊息。
這幾年,看著你,日復一日,
準時上班,八點半開會﹍
多少設計產業的領導人,能夠如此?
稱之為默默耕耘也好,
稱之為認真負責也好,
無論如何,
我從內心相信「天道酬勤」﹍
任何人,想成就任何事,
缺了「勤」字,什麼事也成不了;
你不缺「勤」字,
其他,就是福報了。
「勤」不只是日復一日的做,
也會是一種態度。
之前,只是把努力與工作的必然連結,
只是用不懈來突破先天的包袱,
所以做久了,還是會跳針。
現在,習慣用不怕髒做事,不怕煩成事,
所以勤轉換成人生活中自然的情。
你不提,也好久沒和它打招呼了。
回到東西的議題,
回到用東西看設計/創意﹍
我一直有的疑問,尤其是在教過書後:
在台灣,我所見到教創意的「老師」,
多數,都是以自己的喜好來評判學生的創作。
並把態度好壞擺在人格好壞之前。
這一些老師,
多數也有自己的公司,
卻不一定都很成功。
這一些老師,
多數都喜歡用「外國」的教材,外國的理論。
所以,學生設計出來的東西,
都只是coming out的商品。
如果我摸了10年,看到了一些不一樣。
這些前輩/平輩們,
是否也該看到一些不一樣?
所以在教學生時,
是否多少該以「我不是東西」的態度教?
如果他們看不到,
為何又要以教職來害學生?
還是,回到你所說的原點﹍
看到的人先默默的做,
時間到,世界就會不一樣?
當然,我的意見一定是
「看到問題,先主意打定(種下因),
自己努力做,累計的條件(等候緣)足了,
自然會見到變化(果)…」
「我不是東西」這樣的思考方向,
屬於「因」的層次;
老師對學生,就像陽光或水對種子一樣,
屬於「緣」的層次;
老師的見解不夠深入或是視野不夠開闊,
對學生來說,
像是種子沒有充分的陽光或水,
當然長不好;
但是,二十一世紀,
我們可能不用太擔心教創意的老師,夠不夠好;
因為,網路的普及,翻譯志工的興起,
讓全世界最好的見解與最開闊的胸襟,
都能隨時被我們學生的這一代,
方便的接觸到(像是TED);
換言之,現代的台灣學生(種子),
不可能沒有老師(陽光與水);
真正的問題,是,
種子有無「成長的意志」?
因此,你我每週對談,
除了鍛煉自己的心與腦,
當然也期待,藉此,喚醒旁觀朋友,
或請他們喚醒朋友的「成長意志」…
我們的基礎教育系統,
培養出許多「只能記誦,不能辨證」,
「只求省事,害怕競爭」的少年一代;
常此以往,別說「分不清東西」,
更遑論「世界還有南北」的深度思慮了。
我很認同你的觀點。
因為這週,
我就經歷了兩次不知南北的會談
- 是面試業務:
當我問:「如果想做的與老闆想做的不同時,會如何處理?」
她竟然回答,「老闆一定要聽業務的,因為業務有最多的市場資訊。 」
所以,我火就來了﹍ - 是面試顧問專員:
一坐下來,我就問,「為何選擇我公司?」
她說:「因為你做的很好。 」
我接著問:「如果我做不好呢?」
她回答:那我就會是一個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
所以,我就走了﹍
年少一代,多數只想要好的,
現成的,簡單的,最好還可以佔些便宜。
卻沒有想過,在這種市場中,
還活的不錯的人,都為事業拼過命。
為什麼,要讓嬌嬌草坐享其成?
只因為世代是必要交接?
政府要求要創造工作機會?
成功就要回饋社會?
可能因為我是新混種,
所以,對這些「大我道理」沒有感覺。
我只相信,要不斷的學(感謝網路),
要不斷的戰,要不停的尊重,不止的融合。
I believe we are at the beginning of a new era,
where there will be no boundaries of country,
company, or classes…
所以,不只要學會定位南北,
拿捏東西,更要看到上下。
這代表,所有人,都還需要「再學」。
因為,權勢,只會式微。
關於權勢,
我的看法,稍有不同﹍
1)權勢,不會式微;
2)新的權勢(網路+知識+創意+娛樂)
正在建構全球版圖(TED是其中之一)﹍
關於新品種人類,我同意﹍
1)全球各地,都會有新品種人類,
「以當地文化為軸」,
「以異地文化為輪」,
「以全球市場為路」經營新品種企業。
2)這種新企業,結合網路、知識、
創意、娛樂,創造新的用戶體驗,
建構沒有見過的商業模型。
類似你KDX的構想,
會融入這個潮流。
而KDX,
是新世界中的一種新企業。
當感染力夠強時,
就會有機會成為新權勢。
想一想,如果我們用「我不是東西」
來建構KDX Forum,應會更有效果。
如果你同意,我就開始思考﹍
以「我不是東西」為核心思考,
開展KDX的對話平台﹍
很好的思考,我贊成。
相信,有機會遇見,
許多不是東西的人物!
我心裡已經有幾個人選了
(這一些人也都已被我求進了KDX的建構中)﹍
到時,
一定會邀請你成為第一代的「不是東西人物」。
之後,會在舊價值的池塘中,
用力的丟入名為KDX的石頭,
而其漣漪會濺起我不是東西的潮流﹍
好玩,等10年,值得。
期待!也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