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教育微革命,應該來自每個家長的內心。。。。如果只關心智育,只談孩子畢業薪水多少?絕對是偏頗的教育方向。
我對於這一詞(教育微革命),
有一些想法。
因為教育,多數時,
是塑形人格的重要factor。
當教育沒有達到其功能時,
整體的環境素質就會降低。
所以,當教育需要革命時,
應不可能以「微」為出發點,
而是要以「必要」為核心。
這就如同換電腦一樣。
每一季,都會有功能更好,
外型更美的,更適合時勢的電腦。
每兩年,我就會換一台。
而換法,是買全新的,
並不是在舊電腦上加新的components。
因為:
1、可能無法相容。
2、升級的投資不會比換新機低。
3、換電腦會讓我有一陣子的喜悅,
也會花更多時間在上面,
所以做的工作就會無形的增加。
電腦,是一個邏輯的處理系統。
教育也是。
所以,不想,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汰舊換新。
而「微」,
可以是家長,是學生﹍
眾微的需求,
就會轉換為必要。
不過,話說回來,
現在台灣的學生找不到志向,
不全然是教育的問題。
也有很多「個人」的因素。
對自己太好的人,
就算有對的教育環境,
還是會grow up lost。
台灣現有的教育成果,
像許多公部門負責的事務一樣,
要有好的未來,
需要徹底改革
(我故意不用革命二字,
以免誤會,重點失焦)。
政府負責的教育工作,
有哪些問題?
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不必我們多說﹍
但是,政府該負責的,暫且不談,
我們台灣教育,
真正的核心問題,
有許多是家長應盡的責任﹍
孩子懂得負責任,
應該是家長的責任,不是嗎?
孩子的品德水平,
應該是家長的責任,不是嗎?
孩子的未來發展,
符合他的能力與特長,
應該是家長與孩子共同的責任,
不是嗎?
以上這些,
靠學校,做不到;
以上這些,
都比知識教育重要;
以上這些,
都不止需要家長花時間,
還需要費心力﹍
但是,通常,談起教育,
德育、體育、群育,都被輕忽;
只談智育?
只談孩子畢業薪水多少?
絕對是偏頗的教育方向,
大眾媒體是在聚焦錯誤。
真正的微革命,
應該來自每個家長的內心﹍
自己做家長後,
在對於如何「養」小孩?
或是如何「教」小孩?
的取捨上,
有著許多的牛角尖。
我負責養家,
所以小孩花我的錢,
力氣,精神﹍
還有最寶貴的時間﹍
為什麼我需要做出如此多的犧牲?
最後我又能得到什麼?
這些,到現在,
我還沒有答案﹍
所以就逼自己做,默默的受﹍
但,因為有送小孩去上各種課外輔導,
所以常看到各式的家長。
有我喜歡的(注重小孩的裡子),
也有我不喜歡的(注重家長自己面子),
所以不斷的提醒自己,
小孩,不是父母的外套。
在前20年,母是小孩的外套,
之後,就算成為衣櫥中的萬年裝飾,
也會對於養成一個人的品德,
做出一定的貢獻。
這個道理,
不難悟,但很難做好。
因為,周圍所有的一切,
都是在談面子。
因為,成長的過程中,
小孩的社會責任,
就被默許為:
孝=為父母做面子。
因為,不管敢不敢承認,
我們也是這樣被帶大的。
養育小孩,我的看法是,
養易,育難。
育,不是教;
育,有兩個很難的面向;
無論我們如何被帶大,
為了孩子,
我們都必須面對這兩件事:
(A)育,是給予模仿的典範;
家長,是孩子的模子,
家長,愛面子,
孩子學會(被型塑成)愛面子;
家長,不老實,
孩子學會(被型塑成)不老實;
孩子,跟著家長,
長成同一個樣子。
(B)育,是以愛灌溉;
被家長真心愛過(不是溺愛)的孩子,
才懂得愛人;
被家長耐心呵護(不是保護)的孩子,
才懂得助人;
被家長耐心盡責陪伴的孩子,
才懂得責任。
這兩點,都像雕刻家,
雕琢一塊木頭一樣的困難,
既要讓自己有能力、有耐心,
還要細心的觀察,
木頭的優勢與缺點;
呵護優勢,鼓勵優勢;
疼愛缺點,勸阻缺點。
換言之,家長,像藝術家,
無我,才有機會塑造好作品。
這些,好難。
這些,只能盡量做。
父母也是人,也有慾望。
要盡育的責任,要無我,
就先要知我,了我,滿足我。
可是,當知道自己是誰的時候,
身邊已經多了兩個小的,仰頭望著。
所以,會害怕:
長大前,我不能持久做好養;
長大中,我不能持續做好育;
長大後,我不能持續做好我。
可是,除了父母外,
我對新一代的「小孩子」,
有更多的失望。
因為科技進步,
生活條件變難,
世界規矩的位移,
文化界限的模糊﹍
現在的小孩,多數,
都不具有品德的雛形:
不是太胖,就是活在電腦裡,
或是整天催眠自己。
當然,這些也是因為
父母放棄責任所造成的後果﹍
但卻也是人性,
想盡辦法讓自己多墮落一點﹍
所以與其說是教育的改革,
父母的再育,還不如說:
只要清楚的知道,
在什麼年紀應該做什麼事
(不論家長或小孩),
就不容易繞遠路找方向。
是難,生命,
就是一段又一段的樂章創作,
每一段,都要接續前段,
不斷創作﹍
孩子,就像是,
我們不熟悉的樂器,
我們需要學習、熟悉,
才能創作屬於他的樂章;
只是,日子過得很快,
許多時候,我們才要熟悉,
樂器已經離我們而去,
留下我們為他創作的樂譜﹍
當父母,是困難的(比創業難多了),
也是令人擔憂的;
但是,如你說的,只能盡量做。
盡量做,就是用心,
其他只能隨緣﹍
也許,用你的話說,
就是隨著年紀,做該做的﹍
不過,話說回來,
除了「真難」與令人「害怕」,
有什麼事,
能真正挑戰你無限的膽識呢?
事業,對你來說,
是可以駕馭的難,
真正的難,
在你的年齡,
也許就是家人、孩子,
在我的年齡,
加上傾聽生命最後樂章。
因為家中的歷史,
所以我從28歲開始,
就逼著自己,
面對不知何時會開始的最後樂章。
因為自己的悲觀慣性,
所以從30歲開始,就說服自己,
要以50歲為終點努力過活。
因為害怕背叛家人,
所以從33歲開始,就告誡自己,
要先提供無憂的選擇權與無慮的品德後,
才能有自己的生活。
因為枷鎖造成悲觀,
因為悲觀引起害怕,
因為害怕所以面對﹍
這就是人生﹍
一首有高有低,有快有慢,
卻不知道休止符在哪的樂章﹍
一直期望著,小孩,
在正確適當的環境中,
可以自然的找到屬於自己的爵士樂;
一直避免,讓小孩,
在過去大我的架構中,
需要在交響樂中被指揮左右人生。
但這些,
是否是一個面對人生的正確態度?
但這些,
是否是一個培養下一代的正確方法?
越談,越覺得,養育難。
越談,越覺得,在自己的年紀,
該做的「是」,
還有一些沒做到。
孩子的「育」,
沒有人,有能力與機會,
全部做到﹍
我的觀點是,
用心去做,就是全部;
其他,非你我,掌握得了,
只好隨緣。
至於,家庭歷史包袱的桎梏,
無論是特別的、平凡的家庭,
仔細看,大概都各有各的難﹍
重要的是,
有人選擇面對,有人選擇逃避;
人生既是因果相續,
選擇逃避,就不算聰明了,
歷史包袱總是跟著我們的(俗稱「業」);
因此,你選擇積極面對,
雖然壓力很大,還是對的。
看著你,一天天,
認真做事,認真對待家人,
你的樂章,總會悅耳而動人。
自從做你的鄰居後,
一直往物以類聚靠攏。
你的樂章,讓我的心充滿了嚮往與平靜;
我的樂章,就不能差到哪去。
要不,每天就會生活在刺耳中。
期望,我們的下一代,
也能體會出,選樂,譜樂,
享樂的藝術。
所以,感謝讀者票選,
希望我們談「教育微革命」;
我試試整理,
我們的共同觀點也許是,
先別管「政府」
應負責的正式教育系統,如何失敗;
面對「教育微革命」的命題,
答案也許是,
家長,調好心態,
真誠、用心在孩子身上,
才會催化教育的「美好革命」發芽開花﹍
否則,革命兩字,
只能造成廢墟。
我是不太在意廢墟,
因為新意總是在破壞後發生。
廢墟中,遍地是提醒,
也遍地是機會。
(不過整理廢墟,的確很累。)
這是蛇的觀點﹍
其他,
因為自己都還沒有清楚的頭緒,
只能說:
感謝能有這次機會,
整理一下自己在「育」的課題上,
有的初步想法:
育,不是革命。
育,絕對是一種奉獻。
這,只有以小我出發,
才有可能做到。
育,是奉獻,
也是風險;
所以很難;
因為很難,
所以花時間,花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