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識讀」還是「媒體是毒」?姚仁祿:「媒體傳播知識,要「仁」,批判時局,要「義」,如果媒體傳播知識,盡是垃圾,就是「不仁」,批判時局,盡是私心,就是「不義」。」蔣友柏:「只要不懶,網路,就是自己的媒體。掌控自己的資訊來源,就不會擔心亂吃毒,或只能吃毒了。」
我曾經用這一個phrase(文化流氓)批評過起訴我的檢察官。
那時,似乎,沒有錯;
那時,似乎,太衝動。
但回過頭來想,似乎,這一個詞,
表現出了目前社會上所充斥的無奈。
有文化證書的人,通常都有滿肚墨水。
一旦有權有利後,肚中的墨水就會慢慢的染到心。
這時,文化就會被反利用,成為一種暴力工具。
問題是,這不是一個新的現象,
也不是因為新生態,新結構,所產生的新無奈。
這,是一個人性的問題。
這,是一個教育的問題。
當良知無法在年幼時進入我們的系統,
不論是父母太忙所以寵,學校太懶所以頓﹍
都迫使下一代,這一代,在資訊爆炸的年代,自己成長。
而當你還沒有能力分辨資訊時,
又要如何藉此建立適當的良知?
如果沒有適當的良知,如何分辨什麼該寫?什麼該看?什麼該想?
讀者票選(Anita Cheng建議),
希望我們的對談主軸:「媒體識讀?媒體是毒?」﹍
你以「文化流氓」為題,切入,甚是適當。
何謂「流氓」?
近代的用語,
流氓,是指「依仗暴力的優勢,欺負弱勢」的人或集團;
但是,這樣的概念,引申到各行各業,
大概可以解釋為:流氓,就是
「倚仗某種不合理的優勢(武力、權力、財力、知識力),欺負弱勢」的人或機構。
換言之,只要忘記「正義」,
媒體,可以是流氓;
政府機構,可以是流氓;
民意機構,可以是流氓;
學術機構,可以是流氓;
金融機構,可以是流氓;
當然,傳統的流氓,還是流氓。
除了後者,俗稱「黑道」;
前面的,只要「不顧正義,以力欺人」都可以泛稱「白道」。
台灣的教育,向來偏重答案的對錯,
不重思考的推演;
因此,人民,容易隨波逐流,
不易辨認「是非善惡」,遑論「公平正義」;
這樣的文化背景,只要放棄正義的追求,
媒體,想當流氓,執法機關只要想當流氓,都很容易,
也就,變成「毒害」了。
可惜,許多媒體是毒的時代,
「媒體識讀」的教育,似乎很難熱門起來。
我認識一些「有理想」的記者。
卻都在現在,面臨一樣的無奈:
.不是被不懂「媒體」,沒有「理念」的大企業控管,
.不是被過懂「媒體」,沒有「生意」的式微集團雇用,
.就是成為「試驗下」的小白鼠,用完,就被拋棄。
他們常說,想到現在在做的事,都想吐﹍
這時,企業流氓迫使很多梁山泊上的好漢,轉型為文化流氓。
因為,當正義只有「一面」時,大家都只能白忙。
流氓,是東西人類歷史上的必然,
只是亂世、盛世,流氓風格不同而已;
思考讓流氓消失,不如思考讓這樣的「流氓行為」式微,
尤其是「白道」不要過度興盛。
大概,教育,還是關鍵;
教育的核心,
是促進「價值觀」的傳承與演進;
價值觀的教育,台灣的政府主辦教育系統,
短期之內,我看不出有能力這麼做;
能做的,還是「賈伯斯時代的蘋果模式」,
以堅定的「意志」,少數的「超腦」,絕頂聰明的「飢渴行銷」,
創造「價值品牌」,使人追隨。
現代社會的網路能量,大到可以有機會這麼做。
因為:
-可以生存,就會想要活得更好。
-聽過一次話後,就會放縱自己繼續聽話。
-做過一次流氓後,就會想要騎在他人頭上生活。
這些,都經歷過,所以,想信人性的「惡」比「善」容易控制。
也因此:
.有了挑逗性的飢渴行銷。
.有了崇拜性的品牌價值。
.有了不完美的亂世英雄。
也許,
些許的流氓氣息,與很多的堅定正義,
加上不被左右的意志,
才能推廣出新世界的良知。
同意,這種「些許的流氓氣息」,
是所有「武場」的事務,都必須具有的「氣質」;
所有的變革,都需如此,
這也是「賈伯斯時代的蘋果」所呈現的特質。
我剛出社會不久,承攬了一個較大型的工程,
工程期間,吃了不少苦頭,
完工移交後,與那個機構的總經理告別,
他送我一句話,記憶猶新,他說:
「做工程,你少了三分流氓氣﹍」
我深記在心,往後的工作,不斷培養自己欠缺的「流氓氣」,
我解釋為:一種
「果決能斷+堅定指揮+冷靜思考」的能力。
所以,我同意你的說法。
很多人都下意識的不喜歡流氓,
卻沒有了解流氓的背景緣起。
流氓就是以「私」的力量,保護自己珍惜的價值。
這一些價值,不一定是以「公」,「大我」為出發點,
但卻還是會讓特殊的人,為此賣命。
我是以傭兵自許,也喜歡賣命作戰。
在沒選擇的幼稚期,
有時,只能耍流氓,讓自己受的傷害變小;
在有選擇的成熟期,
不時,會露出流氓氣,
以確定命是賣給一個有膽、有格局的客戶。
和你不同的是,我定義的流氓氣,
是一種藉由展現
「無私原則+無懼強權+無畏受傷」的霸氣與魄力。
但要得到這一種霸氣,是必須在戰場上,
尤其是street level的戰場,
不斷的練習果決,直覺,堅定,淡定,冷靜,意盡的進退攻守。
要展現「三分流氓氣」(或稱武氣),
而不落入仗勢欺人的局面,重要的是「義」;
文氣的核心,是「仁」;
武氣的核心,是「義」。
媒體,兼具文武,因此,須講仁,須就義。
換言之,
媒體,傳播知識,要「仁」,
批判時局,要「義」,
這樣的媒體,就算有毒,也是毒性很輕的良藥;
如果,媒體傳播知識,盡是垃圾,就是「不仁」,
批判時局,盡是私心,就是「不義」,
就算偽裝,也是包著糖衣的劇毒。
義盡,是我一直追求的價值。
仁至,是一直在修的內斂。
如何達到仁義的平衡,是一直的功課。
這,確實是霸而不暴,魄而不壓的唯一方法。
至於大眾媒體,我還是不認為應該苛求。
畢竟,他們只是在求口飯吃。
當掌權的是文化流氓時,他們也只能照單行動。
當傳統媒體的時代没落時,
本就會有一波亂象,一波劇毒。
這時,偏離一下主流,多支持「無求」的微媒體,
自然會讓已偏的正,修正。
或許,不要太懶,慣性的用眾腦網路探訪真相,
就不用擔心主流媒體是否有毒?
就像,有多少人知道,12/25並非耶穌生日?
就像,有多少人知道,12/21不是末日,而是新年慶典?
只要不懶,網路,就是自己的媒體。
掌控自己的資訊來源,
就不會擔心亂吃毒,或只能吃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