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以誠信、負責、創新、求知、溝通、決定的「六力」培訓;老人,以品格、品行、品德的「三品」來考驗;不管是22K或是220K,在別人眼中,才能成為人才。
價值,有很多種。
但薪水通常都是
直接的與市場價值連結。
而市場價值與被利用的價值
又有正向關係。
簡單來說,
在正常的商業行為下,
越有利用價值的人,
越值得雇主投資。
現在,年輕人在討論起薪時,
都是以「未來價值」或「過去歷程」定調:
.我肯學,所以我值錢。
而我通常的回應是,我教你,要收學費。
.我有想法,所以我值錢。
而我通常的回應是,我的想法已經在賺錢
.我想成為你,所以我值錢。
而我通常的回應是,沒有人可以成為我
.我有國外經驗,所以我值錢。
而我通常的回應是,老外的做事方法對我沒價值。
.我有高學歷,所以我值錢。
而我通常的回應是,我喜歡叛逆的學生。
對我,薪水是現在的價值。
而今年,我所面試的人當中,
還沒有一個,值44K。
但明年,光是公司的調薪,
就讓不少有利用價值的人,
快進入高收入戶的門檻。
開公司,不是一個慈善機構,
不能因「有人喊」,就覺得有責任。
我,只能量力而為。
沒有企業,會不需要人才,
除非這個企業,不想長進。
沒有人才,會被企業忽視,
除非這個企業,沒有識人的能力。
換句話說,
是人才,肯定會被重用;
被重用,肯定不會是低薪﹍
長進的企業,
除了中短期傷腦筋的事,
長期的思考,只有兩件事:
1)哪裡,有人才;
2)哪裡,有未來。
何況,二十一世紀,世界如此之平,
只要是人才,
怎會被侷限在低薪的環境?
但是,人才,不會憑空而來,
人才,像植物,需要:
1)被播種,被照顧;
2)被鍛鍊,被考驗。
可惜,我們社會,
認為百年樹人,
只要前者,不要後者;
不被鍛鍊,不被磨鍊,
哪來人才?哪來大樹?
所以,自認為是人才,
和被認定是個人才,
有很大的差別。
前者,用嘴巴,
加上強烈的自我感覺良好,就能達到;
後者,用力行,
加上滿身滿手的舊創新傷,才能抓到。
我認為,只有極少數的人,
可以在剛進入社會時,
就有被利用的價值:
一般人,應求的,
是學習成長的機會,
而不是exercise 社會不公的事實;
有背景的人,應守的,
是學習基本的契機,
而不是濫用繼承的特權。
現在的社會,有點偏了:
-民間只想一味的爭取,
卻刻意掩蓋自身的缺。
-政府只想一味的利誘,
卻故意忽視本質的虛。
而企業,就夾在這兩者中間。
似乎,因為民間與政府都想往均富發展,
有錢,became an evil act。
這種論點,
會讓種子見不到太陽,發不了芽。
會讓修剪者,失去興趣,放棄傳承。
我初入社會(1972),在臺中,
拿了八十幾個銅板打公共電話,找工作;
銅板用完,只有一位老闆肯見我
(其他,都在聽到大學剛畢業,就拒絕了);
肯用的老闆,面談後,給我4K的薪水
(我覺得,可以有6-8K,
但他說我沒經驗,只能答應4K)﹍
現在回想起來,他是對的,
我確實什麼都不會;
雖然學校設計成績很高,
但是,學校學的,像基本開車技術,
真正開上街,完全不同。
現在我懂的,就像你說的,
「吃苦+肯學」累積而來。
你說的對,
人才,自己說,不算數;
別人眼中,你是人才,才算數。
我相信,人的眼睛是雪亮的。
久了,就會看膩虛假。
我學會,人的價值是現實的。
有利,別人才肯投資。
我體會,人的決定是有後果的。
過了,機會就不會再來。
對我,人才就是人品,
首重品格:
一種務實,負責的態度,舉止,慣性。
次重品性:
一個強項,可讓團隊,客戶信任。
最後,是品德:
一種不會過度膨脹的自信。
而學歷,不太重要。
那只是一種制式化的過程。
我是不知道過去如何,
現在,名校的學生,
因為自視甚高,所以很難成材。
以三品(品格、品行、品德),
說明「人才」的基本元素,
是對的,但,抽象。
觀察人才,我會重視「六力」:
1)誠信的能力;
2)負責的能力;
3)創新的能力;
4)求知的能力;
5)溝通的能力;
6)決定的能力。
說不定,
新人,以「六力」培訓;
老人,以「三品」考驗;
會是好主意!
同意:
面試前,要有九死一生的覺悟;
培訓中,要有六力貫行的醒悟;
養成後,要有三品自然的領悟。
這樣,在別人的眼中,
比較容易成為人才。
對!能這樣,
就絕對遠離22K,
邁向220K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