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想要提高自己的價值,就要深知,如何讓別人,因為你的出現,減低害怕,降低擔心,提高自信。
品牌,推廣的,
必須是正面的價值。
這樣,才會有,
感動人心的機會。
很多,在服務的客戶,
懂的,是市場的操作。
很多,產業界的龍頭,
要的,是品牌的名片。
這一些曾經,
或還在,呼風喚雨的頭兒們,
或許,不懂也不在意品牌的價值。
因為,他們所剩的時間不多了,
不需要做出認知與價值上的改變,
只要打下更大的江山,
讓後人有「學習」(玩耍)的空間就好了。
但是,這一些長者,都相信宗教。
他們不懂品牌價值,
卻願意了解宗教價值;
他們不懂品牌內涵,
卻願意認同宗教內容;
他們不懂品牌投資,
卻願意相信宗教救贖。
其實,品牌與宗教,在談的,
都是一樣的。
兩者,都是在充滿恐懼的市場中,推廣希望。
差別是,
多數人會接受宗教講的「未來利益」。
而不能接受,
品牌不是在談現在利益。
我常鼓勵同仁,
要做為對別人而言,有價值的人;
其實,無論是企業、政府、非營利機構、
宗教團體、個人,
能存在,都是因為,對服務的對象,
存在著,旁人難以取代的價值。
企業能存在,
是,因為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
政府能存在,
是,因為滿足了人民的需求;
非營利機構能存在,
是,因為滿足了企業與政府的不足;
宗教團體能存在,
是,因為安頓了人們心靈的罣礙、缺憾與恐懼;
個人能存在,
是,因為滿足了機構或個人的需求﹍
換句話說,
價值,與品牌的概念相似,
別人內心,對你的定位,才是你的價值,
自己說的,不算。
別人,為什麼定位你是有價值的?
因為,你的「努力」與「能力」
滿足了對方的需求
(缺憾、罣礙與恐懼)。
需求,有很多面。
似乎,品牌所提供的
是在於食衣住行育樂外的價值。
這是一種感覺,一種需要,
一種尊敬,一種必要﹍
就如同我與小孩的相處:
是一種互相的需要,
一種單向的必要,
一種雙向的尊重。
這是一種信仰﹍
就如同我與同仁的相處:
是一種單向的投射,一種雙向的互利,
一種互相的期望。
這是一種信念﹍
信仰與信念提供的是難以取代的價值。
所以,個體,團體,
才會投資精力,金錢,時間﹍
在一個看不到,
摸不到的「價值上」。
信仰與信念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價值。
所以,信什麼,願意犧牲什麼,
都是個人選擇。
不論是政治,商業,宗教,
家庭,個人立場,都亦然。
我覺得,談價值,
我們要分成兩個面向,才完整;
一是「功能面」的價值,
一是「情感面」的價值;
從「功能面」看,
我們提供的價值,有以下三種:
一是、提供別人方便
(以各種方式,包括卓越的設計,
節省別人的時間、力氣都是)。
二是、節省別人花費
(例如internet phone,
或新近流行的whatsapp,或Line都是)。
三是、降低別人風險
(例如,以經驗,以知識,
提高成功率,降低別人的風險便是)。
從「情感面」看,
我們提供的價值,
有一種,無法計量,
卻是很重要的價值:
一是、提供別人自信
(例如,個人、企業或宗教,
以品牌名聲,或是以地位、
資格,減低別人害怕、擔心,
提高別人的自信心就是)。
這一種,就是你說的,
一種感覺,一種需要,
一種尊敬,一種必要;
任何人,想要提高自己的價值,
就要深知,如何讓別人,
因為你的出現,減低害怕,
降低擔心,提高自信。
提高「情感面」價值的方式,
就如同宗教的儀式,
是一種執意的堅持。
不斷的挑戰自己,
不停的修練自己,
不止的破壞自己,
再不信的重組自己:
挑戰自己,讓挑戰回歸平凡;
修練自己,讓付出成為平常;
破壞自己,讓痛楚化為平意;
重組自己,讓變數變成常數。
這些,很難做,很難熬,
但只要開始虐待自己,
就連功能面的價值都會提升:
1、因為可以心止面對困境,
所以複雜就有機會簡單化,
這就是提供人方便。
2、因為可以慣性的努力,
所以會更有效率,就能減低別人花費。
3、因為不斷的執行變,享受變,學會變,
所以看局,佈局,佈局,
成局的成功機會就會提高。
所以,這也是一種正面的價值循環,
從讓自己入地獄開始。
你的解法,
讓我想起一句美國船王的
Henry J Kaiser的名言:
「Trouble is only oppotunities
in work clothes。」
可惜,很少有人相信「困難與麻煩」,
脫掉工作服,居然就是「機會」;
你會有許多的機會,
是來自你能挑戰自己,
找自己麻煩,給自己困難﹍
因此,思考你的話,
我覺得特別重要。
這,有點太抬舉我了。
我只不過是不想過的太舒服罷了﹍
也許,因為自己
已經為自己找了太多的麻煩,
所以,只能在「麻煩」中找機會﹍
像我這種人,很容易走偏。
所幸,總有貴人在身邊﹍
不要太舒服,是對的,
回頭替「價值」做個結語﹍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為學與求道」
都是提高我們價值的方法,
兩者,都是不能太舒服,才能成就的。
「為學日益」,意思是,
為學,既要精益求精,又要博大精深,
既要累積,又要累積夠多,
肯定不會是舒服事。
「為道日損」,意思是,
修煉,要力求減少貪瞋癡的心念,
把不好的習慣,
天天磨掉,越磨越少,
這,當然也不會是舒服事。
然而,要讓自己有價值
(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組織)
這種「自找麻煩」的精神,
是不能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