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問題
蔣友柏:「創意,就從注意是如何被「設計」開始。」 姚仁祿:「創意,需要先培養注意的能力;注意,要有膽識相信直覺;」
每次,知道我實際在做的項目
比一般認知的設計要廣時,
都會質疑,
我到底是不是在「做設計」。
昨天徬晚,一位5、60歲的魚店老闆,
聽到我所「規畫/設計」的歌曲時,
直覺的告誡我,再做下去,
我會沒有任何自己的時間﹍
接著,他問我,什麼是「設計」?
設計,其實就是一切:
設:設想,用的是同理心與想像力,
計:計算,使的是細心與執行力。
人生,所接觸到的一切人事物,
都是可以設計的,也必須設計的。
但過去,設計師的社會「階級」與實力「等級」
都還未達到一定的高度與亮點,
所以,只能畫地自封。
互相以「專業」互敬,
不輕意踏入別人的領域。
但對我,設計,沒有界線。
界線,是前人留下的負債,
甘願揹,只會讓設計無法發揮價值。
但要能做到跨行,跨領域,
需要先學會的,不是如何設計,
而是如何找出核心問題。
問題定義正確,後面的設計,
就很容易發揮其功效﹍
這,就是「注意」。
沒有捷徑,沒有秘招,也不是天生的。
就只有細心,多想,再重覆想。
幾個星期前,我們把:
「設計」的討論核心,定義為:
「價值」、「本質」、「產值」、「品質」;
我們也把「創意」的討論核心,定義為:
「注意」;觀察的核心,是專注。
「心意」;心的高度,與寬度同等重要。
「在意」;對產品或服務在意,是體驗的關鍵。
「如意」;無心,所以事事如意。
「創意」的程序有三:
1)「注意」環境現狀,
2)「看見」未來需要,
3)「設法」提供服務。
要能「注意」環境現狀,
「專注」是必要的修煉。
如何修煉「專注」?
我的看法,提供參考:
「心安靜」,所以「心澄淨」;
「心澄淨」,所以「心成鏡」;
「心成鏡」,所以「心誠敬」;
「心誠敬」,所以「知感恩」;
「知感恩」,所以「能專注」。
因為,「知感恩」,就「無私」,
「無私」,心就沒有「期待」得到,
或「害怕」失去的困擾,
自然就能專注的「注意」環境,「看見」需求。
所以,創意,從注意開始!
(我不夠「注意」)。
我認為,注意的好壞,
決定在於「膽識」。
社會,為了要好管理,
所以,最先剝奪的
就是「敢想」這一個直覺反應。
如果不敢想,
就一定只能看到有心人要你看到的環境,
而非你應該注意到的情況。
創:創造,
以新的邏輯改變舊的規矩。
意:意念,
以存的無懼放大在意的細節。
創意,就從注意是如何被「設計」開始。
我喜歡,
「創意」從「注意」
如何被「設計」開始﹍
我說,能專注的注意,
是因為,
無得失心(心無期待得,也不恐懼失),
所以心靜;
你說,注意的好壞,
決定在於「膽識」﹍
從這個描述,
就看出來我們的年齡;
你年輕,注意到,
專注的能力,從「膽識」來﹍
我年長,注意到,
專注的能力,從「無所求」來﹍
不過,角度不同,見解都一樣,
無求,所以有膽,
有膽,所以觀察是全面性的「直觀」,
不是選擇性的「有所不看」!
被設計,而不知,
不是看不懂,而是心有所求,
所以,選擇「沒看見」,
以為,這樣,
就沒發生(不會被設計)。
學會注意,
不只是以年紀,用經驗來累績。
最重要的是,
要有「看過」真相的機會。
要看過真,敢面對真,會享受真,
才會有注意的膽識。
有了注意的膽識,
看多了真,就會無所求。
多數的人,知道被設計,
卻不願意面對真相。
多數的人,知道有真相,
卻不敢探討事實。
多數的人,知道事實與假相的落差,
卻不敢不質疑自己的直覺﹍
因為這樣,所以,
我才有生意,才有創意,才設計。
嗯,很對。
敢面對真相(無論對自己是否有利),
才能真實體會,
具有膽識,何等困難!
尤其是,相信直覺,更是困難﹍
因此,我們可以歸納:
1)創「意」,
需要先培養注「意」的能力;
2)注「意」,
要有「膽識」相信「直覺」;
我認為,「意」,
拆開看,就是「心」「音」,
也就是直覺。
「創」是以刀破倉,換言之,
破除慣有的思考模式,就是。
從文字中,不難看出,
你還年輕,我也未老。
學會聽到真正的直覺,
學會相信原點的直覺,
學會破壞填鴨式的邏輯
(刀鞘:只願收刀,卻不願用刀),
學會看破自私的社會價值(倉:糧草的聚集地)﹍
這些,就是注意﹍
做久了,就會是一種習慣,
那時,就連路上平凡的細節,
都可以是破倉的悟點。
習慣了,就不會在意是否對自己有利,
因為知道,不接受,只會讓生命的重量變輕﹍
但學會「注意」後,
就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舉止。
當還不夠穩的時候,
常常會無心的傷害到還不習慣真相的人。
你這段話,很棒,
是真實的體悟﹍
我很有感覺。
下週開始,我們要暫停幾次,
等你度假回來?
下週我還可以寫。
如沒記錯,是要談心意:
所以就藉由渡假,先開個場:
一年,有兩次的度假。
非常的用心,花錢,花時間,
就是為了讓大家,
有快樂的記憶,有值得的回憶。
不過,到現在,
都還不是做的很完美,
因為,花了很長的時間,驚覺,
心意,不是我要什麼?
或我想他(她)要甚麼?或是我以為?
而是,真正的知道他們要什麼?
為什麼要這些?
7/14那週我請假。
因為要帶家人去享受,我的心意。
看來,我是糊塗,記錯了。
下週再談,
enjoy your week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