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225131111 service@dxmonline.com

食安攙偽,有法可管;媒安攙偽,因為政府怕媒體,消費者信媒體,
就讓媒體,為所欲為了。突破這個媒體造假的「偽」,只有「真」⋯
如何「以真破偽」,是我們打抱不平的考題。

不一定是因為有犯錯,而是樹大,
在風靜時,
是所有人仰望的避風港。
但在風狂時,
卻成為所有人都鄙視的過街鼠。

這,就是我人生的縮寫。

努力的架構自己的人生,就是希望,
家人,可以有機會,
在遠離人群的情況下,在展開的枝葉下,
風靜乘涼,風狂沉靜。

這週,商周牛奶的報導,讓我憶起了從前。

這週,商周回應:
劉佩修:「我覺得最近有點失焦,
研究方法不對或者是個黑心媒體, 我要跟大家說明的是,
我們是用國際標準來做,現在我們是用八十分,
甚至八十分以上, 這樣國際先進規格、國際先進趨勢在做,
可是現在我們的政府是用六十分在做,用六十分標準在做,
卻說我們八十分不對, 我不知道這個落差在哪裡?」

過去,很多的人都用一樣的方法,
讓自己,有正當性,可以解釋,
一時心癢,手癢,所做出的不合理。

現在,不論是60分或80分,
都應該要知道,風狂時,不一定要自動的貼著牆站。

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到底,
風狂是自然現象,還是政治使然。

在台灣,很多的亂象,
都是因為政府,無知,無能,無擔當。

在台灣,對會變成錯,假會變成真,
都是因為,政府害怕影響選舉。

在台灣,以訛傳訛的結果,
就是所有的牛奶,都不能喝。

所有的父母,都在無知的狀態下,害了自己的小孩。
如果,這是真的,生活在台灣,實在悲慘。
難怪,越來越多人,不知道自己,家在哪?

 

唉,我們的社會,
《消費者+供應商+政府+媒體》
糾結纏繞,
令人心急、心痛。

原來,四者之間的關係,
簡單說,應該是:
1)消費者=需求
2)供應商=品管
3)政府=公正
4)媒體=監督
(監督以上三者,有無誤失)

可惜,現在,每一方都有來自無知的盤算,
讓上述的系統,壞掉了。

壞掉的系統,運作邏輯如下:
1)媒體=爭市佔,
找聳動話題,無暇品管;
2)消費者=不思考,
信媒體、害怕、罵政府無能;
3)政府=膽識不足,害怕沒有選票,
往往倉促決策,犧牲企業;
4)企業=怕被犧牲,配合政府,
忽視消費者,經營能力變差,經濟變差。

這個邏輯,告訴我們,
改善社會亂象,媒體最重要。

其實,應該是信任度:
媒體=知識份子=求證過的事實=
信任政府=熱心人物=求大好的魄力=
信任企業=良心商人=拼經濟的努力=信任

這,是以前的方程式。
消費者因為信任,所以安心。
現在,卻因為市場變動太快,

所有的產業,媒體,政府,企業,
都只能顧好自己的利益,或只願顧好自己的利益,

所以就cash out之前所累績的信任:
媒體=知識流氓=盡力經營聳動話題=
娛樂政府=政治流氓=盡力鞏固必要選票=
娛樂企業=商業流氓=盡力保護過高淨利=包裝

這讓少數還是堅守信任原則的媒體、
政治人、企業家,沒有發聲的空間。

只能默默的讓任何人貼標籤;
只能安慰自己,因為樹大,所以招風。

樹大,總會招風,這是天理;
因此,大樹學低頭,勤紮根,也是應該。

但是,如果社會失常,樹大,招來的,
是你說的「知識流氓」妖風,

大樹啞巴吃黃蓮,動彈不得,
也許,就該有人打抱不平了。

 打抱不平,靠什麼?
靠的,是「無所求」的力量。

我們,都不是大樹,
公司小,人不多,不必汲汲營營,

因為對企業、對媒體、對政府,都無所求,
所以也許比較被消費者「信任」。

所以,盡量澄清、更正,
說出實情,是我們的「媒體責任」。

自從大樹上摔下來後,
就沒有志氣,要再次的成為大樹。

剛剛遛狗的時候,才想到,
自己,其實很幸運,

因為志高局卻小,所以,
只要幾個孤芳欣賞,就能活得好。

不需要人多,客戶多,
報導多,政策多,就可以自己活。

而你,也剛剛好,寫出了這段感想。
或許,這就是我們的品牌價值。

因為真,因為無求,所以無懼,
能做自己,能正視別人。

一位已經過去的朋友教過我,
在一群大的中間,最小的,反而最大。

所以,在做事業時,
要養成讓大尊重的實力,卻不能有大的包袱。

一旦大,就必須與政府、媒體、市場密切互動。
慢慢的,就會從圖利者,降級為犧牲者。

我想,我們都還有一股俠義心,
所以獨行,所以不適合結黨。

這種個性,
讓我們的朋友放心,所以尊重我們;
讓我們的敵人擔心,所以尊重我們。

反觀台灣,政治被人民綁架,
人民被媒體綁架,企業被政治綁架…

都是因為,沒有了互重。
沒有了希望,只剩下恐懼…。

不管,是否被信任,都有責任,
告訴下一代,台灣,還是有希望。

只是目前,
是在一個妖魔亂舞的時空中。

你說的對,
最珍貴的品牌,就是真。

 台灣許多媒體,
為了市佔率,只好不斷求大⋯

一求大,財務報表,就勝過理想;

一旦,財務報表勝過理想,
創業的知識份子,就只能退居幕後⋯

媒體幕前,就剩,
沒時間查證事實的內容,
加上聳動標題,還有,
有人指出錯誤時,死不認錯的硬拗。

真,這個媒體最珍貴的特性,
就失傳了。

但是,話說回來,
食安攙偽,有法可管;

媒安攙偽,因為政府怕媒體,
消費者信媒體,就讓媒體,為所欲為了。

突破這個媒體造假的「偽」,
只有「真」⋯

 如何「以真破偽」,
是我們打抱不平的考題。

面對真,堅持真,執行真,
是一個困難,但具理想性的課題。

真,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都有不同的衡量方式。

有些媒體,是以股東權益在衡量,
這時,董事會會評判真,股民會以股價同意真;

有些媒體,是以時事動向在衡量,
這時,收視率會評判真,
選民會以投票同意真;

這兩者,因為基數大,
所以,都容易做假,也需要多少做一些假,
讓媒體習慣帶上公正的面具,做戲。

這個面具,是在追求民主的過程中,
媒體,以一個受迫者的角色,
讓自己,有權加冕假成真。

只要是媒體,講的,
都是,或會,成真。

這就是台灣社會應該還給
「被壓迫過」的媒體之權益。

對我,真,很簡單,就是知道,
人不可能永遠都對,在錯時,勇於認錯。

可惜,以此定義看這週,
並沒有看到任何可能「沒做假」的報導。

就連提供媒體這一個機會的政府,也亦然。

還是說說,
我的老話⋯祈禱吧!
祈禱做錯的人,認錯吧⋯

做錯認錯,最真,也最珍貴。

是人,誰能無錯?
堅持不認錯,妖風就起「怪談」,
但是,邪不勝正,假不贏真,
是天理,也是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