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225131111 service@dxmonline.com

男性公訴

蔣友柏:『名人出軌事件,又讓所有的男性,
被定位為死性不改的「慾望」追求者。』
姚仁祿:『出軌離譜的事,誰都能做,並非只有名人才會出軌脫線。
「無限的耐心」與「無私的愛心」才是最好的文明規範。』

這週,又有名女人的老公,
登上頭版。
這週,這位名老公,
又再次的以所有男性的立場,
解釋自己的荒唐。

這週,這個事件,
又讓所有的男性,
被定位為死性不改的
「慾望」追求者。
這週,這位強辯的「先生」,
讓多少的家庭,
不得不吵架。

雖然,我不斷的告誡我女兒,
男人都不是好東西。
但在心裡,還是希望,
這個statement不是真的。

自己,也很努力的告誡自己,
男人一但不管住自己,
就會「當不成人」。
但在社會的規矩中,
有太多的灰色地帶,
誘導男人成仁。
似乎,可以控制自己的慾望,
設計自己的行為,
創新自己的價值,
才能以「人」渡「仁」。

唉,控制自己慾望,本來就難。
有名的人,
容易引來媒體與大眾的監控,
所以一有荒誕行為,
就會曝光。

尋常人,無論男女,行為荒唐,
並非沒有,只是沒有曝光。

昨天一天,出差來回北京台北,
在飛機上,看了幾部電影,

三部與慾望出軌有關,不為政治,
就為性愛,或為金錢,
或因情緒,甚至兼而有之。

為何控制「慾望」如此困難?

子曰:「食色性也」,
意思是「喜愛好吃」與「喜愛美色」,
都是「本性」。

順應本性,沒有什麼不對,
但是,如果沒有「文明」的節制,
隨意順應本性,就會過頭。

因此,關鍵在「文明」,
文明,讓人類與動物逐漸不同,
從人類的腦部結構,就看得出來,
人類從動物特性,
逐漸演化的努力。

只是,「本性」常常超越「文明」的節制,
所以,佛說:「眾生剛強難渡」。

慾望,之所以難控制,
是因為多數只能「想」。

如果,可以「做」,
慾望的吸引力就會降低。

名人,之所以難生活,
是因為大眾「想」要「看」,
如果,讓「無名」之人
可以享受「名人」的優勢,

八卦的興趣就會降低。

凡事,只要被「當權者」以文明包裝後,
就會設計出很多oppress desires的規矩。
其實,只要design desire,慾就會降低。

像Amsterdam,
有抽大麻與食色的公定區域,

反而,社會對於慾望的理解與控制,相較成熟。

像Vegas,有賭,
但也延伸出最好的表演藝術﹍
有時,不要怕,
正面的享受,反而較有建設性。

那倒不見得,
出軌離譜的事,
誰都能做,
並非只有名人才會出軌脫線。

何況,現在網路媒體普及,
一般人做了離譜脫線的事,
自己還PO網自曝,
也不是少見﹍

因此,關鍵還是「食色性也」
必須有「不傷害別人」的規範才行;
規範,不是壞事;
沒有智慧的胡亂規範,才是壞事。
何謂沒有智慧的胡亂規範?
我的例子:高中時,
我因練球(橄欖球)或辦活動,
難免有時晚回家;
回到家門口太晚,開門時,
心裡總會有點愧疚﹍
門一開,
母親都會坐在客廳看書或刺繡(貼補家用),
看到我,她會說:
「回來了,那我去休息了,晚安」,
轉身回房。
這就是智慧的規範﹍
如果,那些時候,
母親逼問我為何晚回?
或是,數落我,讓他無法睡覺,
不孝,不懂事﹍
我的愧疚,
就會找到藉口消失,
轉換為不滿,
不滿母親不理解我,
高中時期急著成熟的尷尬「追尋」﹍
我的經驗是,
「無限的耐心」與「無私的愛心」
才是最好的文明規範。

第一點,我非常同意。
似乎,社會覺得名人因為「社會」資源而成名,
所以就應該24小時的被公視﹍
並以公認的「好」價值審視。

過去,我也一直和所有的媒體講:
我不是「好」男人,
請不要隨意的把此枷鎖放在我的肩上。
但﹍他們卻不願意聽﹍
或是不願意報﹍

因為,這種誠實,
不符合大眾想看的食色性也。

第二點,我同意一半。
不傷害別人,
是exercise人與天俱來的right之先決條件。
但這只適於「文明」普及的地方。
因為文明的黑暗面就是慾望。
所以在極度文明的社會裡,
就會有極度變態的慾望。

也因為文明,所以可以「理性」的用各種「半文明」的方式,
正大光明的享受慾望:
錢,權,威脅,利誘,
掌控媒體,購賣媒體﹍
對於這一些文明人,
耐性與愛心是無法換回他們心中的「文明」。
需要的,還是不怕死的「狗仔文化」,
把他們求慾的過程公開。

至於對家人,
無限的耐性與無私的愛心
也不一定是「有智慧」的規範。

規範的存在,
是幫助還不知是非對錯的小孩行的正。
但因為小孩還不知對錯,
所以不一定會有同理心與內疚
這兩種重要的慾望管理triggers。

以我所看到的…
在無限的耐性與無私的愛心
的環境中成長的小孩,

八成,都成為了社會的負擔﹍

這麼說,
我是那個20%沒有成為社會負擔的人?
我很不希望這麼想。
我還是認為,
人變得過度貪慾

(無論貪的是財、色、情、權、名、利),
都是學習來的。

從那裡學習?
從小在家,
半大不小在校,長大在社會﹍

這個過程,家的學習
(不是管教,是小孩從家人身上學到的),
最關鍵;

而,我們這個時代,社會價值解構,
這樣背景下,
培育出來的現代父母,

能給孩子,多好的榜樣?

這才是你我看著孩子,
必須面對的困局吧?

所以我說,成功率只有20%。
現在,社會缺乏榜樣,
所以才會不斷的要求名人要成為”完”人。

現代的人,太習慣玩,
在無法自律的狀態下,
把自己應做的的價值,
藉由投射,得到滿足。

你也認識不少「成功」人士,
但有看到幾個「後代」
是可以成為「榜樣」的?

對此,我是悲觀的看待。

就如同:

  1. 男性,
    本性就比較偏「不文明」。

    在原始的環境中,
    男性本就是以體力取勝。

    只有在文明的世界裡,
    腦力才變成出頭的必要利器。
  2. 文明,本就是在推廣過度貪慾
    (藝術,政治,音樂,戲劇﹍)

    所以,在規範慾望取得的方法上,
    必須正視「人性」的黑暗。

現在,我不求自己有足夠的智慧可以看破這個局。
只求,可以平心的聽電視。

嗯,我們的談話,
似乎已經進入了一個
「貪慾無解的無奈」了….
莎士比亞,

因為太瞭解人類對貪慾無法解套的無奈,
所以才有偉大的四大悲劇,
每一部劇,
都訴說人心被貪慾控制的悲劇;

1)「哈姆雷特」(Hamlet):
訴說王子哈姆雷特的叔叔與母親,
為了「權慾」與
「愛慾」殺死國王(哈姆雷特的父親);
哈姆雷特成為「復仇慾望」的奴隸,
不斷殺戮或被誘殺戮,
終至自己被毒殺的悲劇。

2)「馬克白」(Macbeth):
描寫馬克白爵士與夫人,
相信女巫(權力慾望)的預言,
泯滅良知,殺死國王自行篡位,
為了保住王位,
追殺任何可能威脅,
終至被斬首的悲劇。

3)「李爾王」(King Lear):
描寫的是八十多歲昏君李爾,
「貪愛花言巧語」被兩位諂佞女兒欺騙,
趕走正直的小女兒;
非但未得兩位女兒的孝順,
反而害死三女兒,
又自陷落魄的悲劇。

4)「奧塞羅」(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
描寫的是人類受到佔有慾望的控制,
殺人、自殺的悲劇。

只是,我一直想像,
人類是可以掙脫莎士比亞的悲劇境遇的﹍
我天真的認為,人類掙脫貪慾,
不是控制,而是愛與耐心。

所以讀了很多莎士比亞的劇本。
卻一直無法真心的喜歡
(可能是因為考試太多)。
但一直記得
「to sin or not to sin,that is the question.」
這一句對白。

我們的對話,
有點像是半魔與半聖的辯論。
各有立基,卻沒有辦法清楚的說服對方,
人是本善或本惡﹍

可是,卻忽略了,
決定權,是在每的人的自主意願上:

Want to sin:所以貪慾無解。
Don’t want to sin:所以貪慾無奈。

說得很好,
我同意你這個觀念…
是否貪慾?
決定權在每個人身上。

雖然你把莎翁的名句: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 (Hamlet Act III, Scene I)
改編了,
不過,還是很傳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