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來自人性,但是,懶與貪,這種負面人性過濃的話;科技,就讓人變笨了。
蘋果與蛇本週分享話題:「科技與自然」。
本週,讀者關心的題目是:
科技與自然(Nat Shu建議的);
大家都知道,科技,會越來越方便;
自然,卻越來越遙遠﹍
例如:玉山,沒有親自攀登過的人,
可以透過衛星地圖看玉山,也可以透過3維地圖看玉山;
而且,一定比自己攀登,還看得清楚。
然而,雖然,
我們可以通過科技,「知道」得很清楚;
卻因為沒有親自攀登,
所以,沒有辦法通過攀登,「感受」得清楚;
沒有辦法感受的是:
登山時,心與山,對話的真實,
登山時,身與山,拼搏的疲憊,
登山時,皮膚感受,山風的烈,
與,山風的柔;夜的涼,與,晝的亮﹍
人生,不能只有「知道」,卻沒有「感受」;
沒有「感受」的人生,只活一半。
Nokia有一句話:
科技始於人性。
這,是我對「科技」的設計
記憶最深的一個反思。
科技,其實是很自然的,
因為人的自私本性,
讓惰性自然的因為科技而合理化;
自然,其實是很科技的,
因為人的自利本性,
讓貪婪藉由科學物化了自然。
一切,都是人性使然。
人性,在設計的邏輯中,
我把它納入original sins (原罪):
暴食,色慾,貪婪,悲嘆,
暴怒,懶惰,自負,與傲慢。
這一些慾,都是最容易吸引市場消費的價值。
這一些sins,都是大家想要卻不敢講的默許。
這一些,都是直接的感受面。
所以,我不認為「感受」全是一件好事。
當一個人的心靈不夠強壯,不夠完整,
在感受與人性間無法做出是/非/取/捨的拿捏時,
感受的再多,還是活不出價值。
只有「知道」後,才能開始感受。
而「感受」後,有些事才會更知道。
這樣,才不會只「活一半」。
你的論點,我部分同意,
因為我認為:
科學(science),是自然的一部分,
但,科技(technology)不是自然的一部分﹍
換言之,自然,涵蓋了科學;
自然,卻沒有涵蓋科技。
原因在「技」字,
科技,只利用了一部分的科學知識,
卻漠視了另一部分;
例如:許多科技產品(汽車、空調、資訊產品),
利用科學知識的一部分製造;
卻漠視科學知識,不願告訴我們,
環境污染,對人類有害的那一部分;
許多基因改造食品的科技,
利用科學知識的一部分製造;
卻漠視科學知識,不願告訴我們,
基因改造事物,對人類有害的那一部分;
發電科技,利用科學知識的一部分;
卻漠視科學知識,不願告訴我們,
燃煤、燃油、核能都會污染環境,
對人類有害的那一部分;
所以,你說得對,
是人類的貪婪,使科技破壞自然。
為何貪婪?
我看,原因是無知。
人類的無知,
讓我們只肯利用科學知識的小部份,
卻漠視科學知識的全部。
感受,與知道,都是科學的一部分;
但,感受+知識,才是全部。
了解。
你的解釋,較為完整。
回過頭來,
還是被人性中的懶與騙左右。
懶,所以漠視;
騙,所以自慰。
自然可以用科學了解;
科技可以用人性分析。
那人性呢?
如何才能讓人正視人性的缺陷,
進而提升或控管人性的本質?
我知道,現在,我還做不到。
很多時後,我還是自願的躲進sins之中。
讓自己享受一些不負責任,
一些浪費,一些貪婪。
直覺上,只要可以面對人性,
使用科技時,就不會反自然。
科技,只是一種工具。
在對的使用者手上,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現在,只是因為太方便,
大家又懶得多想,所以,
越用科技,活的越不完整。
對了,人一懶,就想,
事事賴給科技,不願多想;
這樣的人,科技的好處,
多半,只會用到片斷,
生活,就因為片斷的科技,也變得破碎零散。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變得零散,自然當然破碎。
人變得零散,主要是腦袋凌亂,
無法宏觀觀察,簡單整理身旁的大小事務;
隨身工具,iPhone很好用,
但,如果,十通電話,九通不必打;
如果,十張照片,九張不必拍;
iPhone,只會讓人變笨。
與人分享,Facebook很有意思,
但,如果,十個貼文,
九個都是哼哼哈哈的單字;
如果,十張照片,九張拍的都是菜盤;
Facebook,只會讓大家一起變笨。
科技,來自人性,
但是,懶與貪,這種負面人性過濃的話;
科技,就讓人變笨了。
每當小孩回來說:
我同學好好喔,都有自己的手機!
我都會氣勢洶洶的告訴他們:
你們還太小,連字都寫不好,
圖書館都不會用,數學邏輯也不懂時,
要手機,只會讓自己退步。
每次帶小孩出國時,都會誘導他們用圖像,
不論是相片,圖畫,集物,
或是文字,記錄眼前的感受。
而我,都會興沖沖的提醒他們,
手邊花草的有趣,腳邊細節的玩趣﹍
因為,我覺得,他們還太小,
不可以因為「大人」的方便,
而藉由科技,變懶。
這樣,學不會自學,找不到自趣,
以後,就不可能自己面對人生。
手機科技,孩子將遠離自然,
遠離天真,遠離智慧。
智慧型手機,對孩子來說,
絕對不會是好東西;
對不懂得如何善用的人來說,更不是好東西。
其實,自然界也一樣,對不懂的人來說,
吞下一顆會致命的香菇,他可能還覺得色彩繽紛。
知識,還是關鍵。
依我觀察,你的小孩,是幸運的﹍
因為,你的用心,
有時,你是他們的羅盤,
讓他們懵懂的知道,有一個方向;
有時,你是他們的疫苗,
讓他們健康的躲避,病害的侵襲。
手機,給了太多的方向,孩子,
像拿了一個到處都指北的羅盤,隨意亂闖;
手機,給了太多的病毒,孩子,
像拿了一個裝滿細菌的熱水瓶,隨時病害。
難處是,孩子,需要有方向,
又要懂,那個方向的道理;
孩子,需要有疫苗,
又要懂,那個疫苗的目的。
家長的用心與耐心,缺一不可﹍
在這個家長以科技產品代替自己,
以便應付小孩的時代;
給小孩手機,就像給孩子一部車,
在他沒有駕駛能力的年紀﹍
也許,就是因為多數人都活得太不自然:
在社會中,在意自己的地位.
在公司裡,在意面對的臉色.
在家庭時,在意自己的權利。
所以這些人性的貪,不自覺的在意,
會讓人,越來越利用科技靠近個體的本位,
越來越遠離自然的本質。
也許,就是因為我任性的自然,所以:
面對社會,在意的是舉止的自然。
面對公司,在意的是決定的自然。
面對家庭,在意的是選擇的自然。
所以,就算活在高科技中,
還是保有天真,還是能不時的添智慧。
也許,只有當清楚認識自己,
了解自己,面對自己時,
才能身處自然,利用科技,累積智慧。
連自己這一個最親近的個體都無法正視時,
不論在自然中,或是科技中,
都會慣性的偷雞(take the short cut)。
偷雞累積的,很少是智慧,
多數只是更多的懶與騙。
以父親與過來人的角度,
這兩個人性特質,越早拔除越好。
也許,本週這個題目,
適合以老子
「道德經第二章」來做結論﹍
「道德經」是這麼說的: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
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順著這個思路,我們今天的對話,可以理解為:
- 無論是科技或自然,多數人都認為美的、
好的,是因為有不美、不好出現的緣故,
科技,既然讓人覺得不好了,自然的美,就會被重視了。 - 自然與科技,要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
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文明才能與時俱進,不會停滯不前。
這也是為什麼會:
自然的預期(1),
可以在蘋果與蛇的聊天中(2),
看到老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