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經過蒸、煮、烹調而成為不同滋味的飯,就如同人才。人才,是企業的「產品」,至於企業拿來買賣的「產品」,其實是加工「人才」產生的「副產品」。蔣友柏和姚仁祿的「蘋果與蛇」對談「人才」培育的看法。
這週有一個機會,
做與米相關的設計。
所以就慣性的開始找碴:
1、米的價值在哪?
- 東方的城市是由市集而來。
市集是由交換農作物而來,
所以務農不但是文化之本,
也是城市演進之根。 - 但米,現在似乎沒有價值。
只是一種原物料。
好一點時,是個禮品,
但多數時,只是充飢。
2、米與飯的差別在哪?
- 米的價差不大。
不論是哪一種農夫,哪一種田,
哪一個碾米廠,哪一個品牌。
但飯,就會因為很多因素而有不同的合理價錢。 - 生米轉換成熟飯的過程,
是否也在反映農作物的剝削過程?
3、米是大眾物資,但為何是大眾物資?
- 現在有許多替代品,
為何還要以米為主食? - 米是否可以成為生活的態度點綴?
這一些問題,讓我看到了另一些問題:
1、設計師有很多種。
有些人,只會專心的把米煮成適合的飯。
但不注重擺盤,細節,售價…
所以飯與米的價差出不來;
有些人,注重米的品質,
和忽略了煮飯的修練;
有些人,只注重飯,
米如何養成,他一概不知不問。
要讓我公司的設計更上一層樓,
就需要讓設計師有日本人的精神與慣性。
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
每一個環節,都要考慮,都要完成。
這樣,對的米(概念),
才會煮成值得回味的飯。
2、生活中有很多的細節是應該要重新定義的。
如果米不是大眾物資,
他就會有其獨特性。
就像義大利麵在台灣就是一個異國的料理,
有一定的起盤價。
而在義大利,卻是「大眾物資」。
而設計,卻可以反過來想。
如果,橙果可以想出一個不收設計費的獲利模式,
那設計的價值,是否會更高?
最後一次自己想題目,所以就隨意談,
看看,不經意,會有什麼結果。
米與飯,在一般人的眼中,
是原料與成品的關係;
生米變熟飯,靠加工;
加工,靠加溫,或煮、或炒、
也可煎、也可烤、當然蒸也可以;
深入看,
飯是需求,米是原料,加工是文化;
不同的地理背景,產生不同原料;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有不同的需求,加工出不同的飯。
再深入看,
地理背景,文化背景,雖然根深地固,
透過交流,也會由於互相欽羨,產生變化;
所以,
日本生魚片,在紐約街頭出現;
台灣牛肉麵,在上海出現;
我在北京,看見百貨專櫃招牌大字「台灣有機﹍」
人與企業,也一樣;
在會計師(與許多沒開竅的老闆)的眼中,
人是企業的成本。
深入看,
人是資產,不是成本;
更深入看,
人才,是企業的「產品」,
至於企業拿來買賣的「產品」,
其實是加工「人才」產生的「副產品」。
這樣看,我覺得,我們的工作,會有格局些;
因為,重新定義,企業的產品,
不是別的,是加工「人」,成為「人才」。
所以,Peter Drucker說,
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學校,是企業。
加工人才一直是我們在做的。
對於我,
無私的把自己從痛苦中學到的
一切與公司的 「人」分享,
才有可能培養出才。
不過,就如同米與飯的關係。
在飯飽之後,人就會有不同的需求﹍
我每年都要看很多人,
其中,有一些直覺上可以成才。
對於這一些人才,我全心的培養,
分享資源,給他們舞台,護著他們背﹍
但這一些人才,很少會留下來。
因為,一旦有了舞台,錢財,經驗,
就會想要自私點,
對自己的需求誠實點。
多數,離開是因為「愛情」,
再者是「享受生活」,
最後是「覺得可以自己建立舞台」。
所以,員工數不斷的增加,
但人才卻成長有限。
看深點,人才,
不只是技能、技巧、技術,
更是要建立在成熟、穩重、務實。
有了技能、技巧、技術,
卻不能忍,不能拿捏進退,
能成的,只是人材。
兼顧到成熟、穩重、務實,
卻不敢衝,不敢背對敵人,只會是人財。
只有融會了上述特質,
並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後,才能成才。
最近,剛好有經歷了一次「人材」流失。
所以正打算,裁一些人,
給自己一些空間與時間,
再重新投資時間,資源,經驗,
看是否可以培養出另一批人才。
分享我的經驗﹍
我一直不相信,加工「人才」,
是把人的性格改變;
我一直不相信。
那麼,何謂「加工人才」?
以我熟悉的建築設計為例:
1)如果,設計家不懂「玻璃」的特性,
是「透明」、「易碎」、「易髒」,
把玻璃拿去做椅子;
那麼,也許做出來的椅子很好看,
但,撐不久。
不是,這裡碰壞一角,那裡碰壞一角,
就是天天擦,也弄不乾淨;
一不小心,用力坐,
玻璃椅子,就破了….
2)但是,用對地方,
玻璃可以是好窗,好精品櫃….
人才,一樣;
不會有到處可用的材料,
只有用對地方的材料。
但是,Steve Jobs有句話,很有道理﹍
翻譯成我的話,意思是:
1)玻璃有好壞,木材有好壞….
2)不要貪便宜,或不會選,
選到不好的玻璃或木材….
3)壞的材料,加工不出好東西(好人才)….
4)好的材料,容易與其他材料搭配。
因此,似乎這樣想是對的:
1)不要想把「生米」煮成「熟南瓜」。
2)生米都能煮成熟飯,
但生米,有好,有壞,小心挑選。
3)好米煮成的熟飯,容易配菜。
這年頭,好米不好找。
常碰到南瓜毛遂自薦,
覺得自己可以被煮成好飯。
我認同你的看法,
我也深信個性是不會變的。
所以,我只幫人,有時是客戶。
有時是家人,找到他們的個性,
再讓她們自己想通適合的格。
但這,就像是做老師,
要一直的「陪」﹍
而講實話,他們又不是我的家人,
我也沒空一直陪。
有時,教到一個程度,
就要把他們推下山谷,
讓她們在我「可控制」的狀況下,
體悟出自己的特性與適合的位子。
但,陣亡率最高的,也是在此時﹍
現在,我很挑米。
品不好,格不對,價不合理,
都一概不用。
我沒辦法像你這麼偉大,用宏觀看人才。
我的論點一直是,如果要我教,
至少要讓我看得順眼,相處的自然。
這談的,不是美醜,
而是我只要我眼中的好米,
而非市場認定的好米。
而且,我是一個心機重的人。
有時,會故意拿玻璃做椅子,
求的,不是椅子,
而是椅碎時所得到的目的。
但有時,為了把對的才放在對的位子,
又可以等很久。
南瓜不知道自己是「好南瓜」,
想把自己變成「好米」,
是我們台灣的教育失敗。
台灣教育,一直讓大家認為,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結果,把好南瓜,訓練成不認同南瓜,
認為世界上只有「米」值錢。
但是,重視公平的聯合考試,
讓教育的結果,
變成真正的「米」也被淹沒、同化,
每一種植物,都因為齊一教育,
變成「四不像」,真可惜。
你說好米難找,
因為,好米,
都被教育成,認為自己不是米,
變成沒有自信的「非米」。
所以,建議您,找好米,
不要在稻田裡找;
好米,不在稻田裡﹍
聽來傷感,
確是我們面對的現實。
所以,現在,
我都是自己在田野中
找知道自己是什麼的原料。
我,本就不是一個
適合用單一材料的人。
競爭對手丟掉的好南瓜,
運氣好滾到自家門前的回歸冬瓜,
不是農夫介紹的半西瓜,
自己修到的正北瓜﹍
這些,都不是米﹍
因為米,已經大眾化了,
因為米,已經不是米了。
好米,看緣份;
現在,先用好料,
做出適合自己的全餐。
你說得對,好的領導者,
就是「隨緣,看料;隨意,配料」;
這個「隨意」,沒有隨便的意思;
這個「隨意」,
是聽自己心的聲音(隨著心音)的意思。
我想,這樣,
才會成功加工「人才」,
值得試試。
所以,
蘋果與蛇就是一個隨意隨緣的平台。
下週開始,看看我們的隨意,
是否有好的結果﹍
用心之後,
無論是什麼結果,都是好的。
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