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225131111 service@dxmonline.com

經濟部看的本質

蔣友柏:「政府要推廣設計,首先要做的,不是針對HTC的現況做出抽絲剝繭的分析,不是期望大家都買HTC,而是定義出台灣設計的個性是什麼?」姚仁祿:「我認為,政府該做的,是制定有效的政策,與規範執行的法規,不是幫助廠商推銷,就像父母的責任,是建構適合小孩成長的平台,不是替小孩做功課一樣。」

這兩天,經濟部一直喊:
全民一起支持HTC。
因為這家公司是台灣的寶,
這家公司的興亡與台灣的出口有直接的連動關係。

甚至,公開的指示工研院,
要”好好”的提供HTC幫助;
公開的以所有行政首長都用HTC的言論,為HTC打廣告。

這,看得我眼睛好痛。
這,讓我知道,台灣政府,
已經失去”看”本質的能力了。

姑且不論HTC與Apple的本質差異,
簡單的以經濟部官員的穿著,
就可以看出他們只是一票學者,
為了”數據”的目的,
可以不顧本質與實質的因素而決策,而行銷。

一群穿著”制式”,“保守”,“不時尚”,
套裝的官員,就算再盡力的把自己與”品牌”重疊,
也不會有實質的感染力。
(Blackberry已經試過,也已經認輸了)

本質上,HTC的挫折,不是因為市場不景氣。
而是自我意識的膨脹與自我反省機制的喪失。
一直copy Apple的模式,又一直要打Apple,
就造成了原地打轉的空耗。

實質上,經濟部的舉動,
不會讓更多人支持HTC。
只會讓大眾覺得,
這裡面有利益掛勾+經濟部已經沒有刺激經濟的方法了。

要設計這一件事,要讓台灣的消費者有感,
就不應以「公開呼籲」為做法,
而要以「悲劇英雄」為包裝。

設計,就是把一件複雜的事簡單化,
再把簡化出的本質,用複雜的邏輯檢視,
最後,再以直覺,把本質與實質結合再一起。

現在的政府,需要的,
不是救HTC,而是學會設計邏輯。

真是抱歉了,
我星期四搭機來雪梨,
昨天演講,今天一天在外,
剛才回到飯店,
不知道台灣有政府要全民支持HTC的事。

我沒有用過HTC的手機,
所以,無法評論HTC的手機,是否好用。
不過,雖然看過許多HTC的廣告,
也覺得廣告做得不錯,又是台灣出品,
我卻從來沒有動過念頭,
要買HTC的手機﹍

Samsung Galaxy的廣告,我看過,
覺得做得很好,雖然曾動了念頭,
想買來看看,卻也沒買﹍

為什麼回這樣?問題在那裡?

我的觀點,是這樣的:
1)HTC與Galaxy智慧型手機,
腦袋都是Google Android,
外型卻都像是iPhone的親戚。

2)這樣做,絕對是不好的,
因為,既然是Google腦袋,
就應該有骨氣的離開蘋果的影子,
不應該把自己整形成為iPhone的親戚。

3)真能有自己性格的外型,
我一定會買來試試,
因為,我一直喜歡Google的許多功能。

至於對經濟部,那我就不評論了,
因為,我認為,政府該做的,
是比要求首長都換成HTC手機更重要很多的政策面思考,
不是藝人站台或代言。
如果,政府支持自有產業,
只能想出這樣的招數,那HTC就慘了。

試想,一個企業的最高主管,
生意不好的時候,不認真思考,
什麼樣的政策,才能提升企業競爭力,
只考慮如何替Sales去推銷,增加銷售,
那麼這個企業會有前途嗎?

當然沒有。

政府的責任,是制定有效的政策,
與規範執行的法規,不是幫助廠商推銷,
就像父母的責任,
是建構適合小孩成長的平台,
不是替小孩做功課一樣。

我一直想去澳洲,
卻一直沒法成行。
可能,時間未到﹍
有點羨慕你﹍

回到本質這一件事,我的看法與你相同。
Apple拿下了觸碰面板和減法設計的發言權。

這個獨特,大膽,
無畏的本質(當然還加上賈柏斯),吸引了我,
所以,從第一支,買到賈柏斯過世。

Nokia最新的機型,我也有買,
因為,覺得有個性;
Sony最近的手機,Au的多款手機,
也都讓我動過念頭。
這一些設計,清楚的呈現自己的本質。
讓我覺得,擁有他們,
會讓生活,多一些層次。

就像我想要搬去日本、夏威夷一樣,
那裡,有一些赤裸裸的本質,
大聲的吸引著我。
讓我感覺到,在那裡生活,
我會變得更有層次。

不是我不愛台灣,不支持台灣出品,
而是,覺得現在的台灣,
都是自己往臉上貼金。
經濟,企業,媒體﹍都不願意面對本質,
慣性的用謊言,
而且還是幼稚園等級的,包裝自己的不是。

而因為一再的忽略本質,
最好的結果,是多了一堆學術派,
一堆獎盃,獎狀,獎牌﹍
但卻失去了影響力。

最壞的結果,
是剩下一堆不敢正視本質的政客,企業家,小開﹍
麻木的搖旗吶喊:我們最棒﹍

澳洲,來第二次,
上次是二十多年前了吧。
雖然,市面上多了許多新的建築,
其實,無論是上次或這次,
雪梨最吸睛的,還是歌劇院與雪梨大橋﹍

今早,我在歌劇院對岸,
看著這一棟全球少見的個性建築,
回憶著當年的曲折故事,
那時的心境,
剛好可以是回應給你的最佳寫照。

故事是這樣的:
1)歌劇院是國際競圖,
兩百餘份設計參加競圖,
由38歲的丹麥建築師獲獎;

2)歌劇院 ,宣佈獲獎於1957,開工於1959
(落成於1973,由於造型特殊,
施工困難施工期間特長);

3)外殻完成後,因為預算超支、
工期過長加上政黨輪替,
1966年,原始建築師Utzon被要求辭職﹍

4)開工後14年,1973年完工,
建築物廣受世界歡迎,
不只成為熱門景點,
幾乎已經是澳洲形象的代表,
並讓雪梨成為世界級的都市。

5)完工後26年(1999年),
政府與歌劇院再請回Utzon,
製作歌劇院未來維護整修的設計規範。

我的見解是這樣的:
1)這棟建築的成就,
不是因為它是世界最高
(最高,隨時有人超越),
而是因為它是世界少見的個性化魅力建築。

2)因為個性與魅力,所以人們喜歡,
不遠千里而來,吸引力數十年不墜。

3)很少政府與董事會,
看得懂「個性設計」需要長時間的困頓發展,
才能成形亮相,
因此,會開除堅持的創意者
(賈柏斯就曾這樣,被蘋果公司開除)。

4)很少企業願意花心思開發自己的個性產品,
因此,都是走方便巧門,
把自己的產品性格掩飾起來,
化妝成暢銷品的模樣
(HTC給我這樣的感覺)。

雪梨,因為一位年輕丹麥建築家的個性化發展,
讓自己有了發展為個性化的城市的力量;
因此,宏達電要自救,
不要將自己的產品,設計得像蘋果,
才是起點。

在台灣,能看到的,
都是用「硬體」的升級,
來彌補設計個性不足的先天不良。

像101,先是比高,在被超越時,就比綠。
如果綠又被超越,我想,
又會想另一個世界第一的切點。
似乎,不論如何,
都要用名稱/號稱證明自己的本質不差。

在台灣,體會到的,
是看本質是危險的;
創新本質,是要被排擠的;
革命本質,是要被砍頭的。
所以,都只是在打乖乖牌,
在做不願承認 me too 產品的 me too 產品。
這,讓台灣,沒有個性。
沒有個性,就不會有設計。

設計,是在反映人事物的原點/本質。
設計,不是穿著世界大獎,
卻只敢在小花園裡祈禱天氣不要變,
大樹的種子不要飄進來。
(Acer也針對微軟的surface正式表示抗議)

政府要推廣設計,首先要做的,
不是針對HTC的現況做出抽絲剝繭的分析,
不是期望大家都買HTC,
而是定義出台灣設計的個性是什麼?

法國時尚,德國科技,英國貴氣,
日本禪意,俄羅斯華麗﹍
每個國家,都要有自己的本質。
找到本質,就不會怕面對世界,
就會看到自己的路。

設計所提供的價值,
就是規劃出,由本質向前邁進的路。

確實,台灣的教育模式,
讓我們容易以「現實」的角度思考,
不以「理想」的角度思考。

只有「現實」沒有「理想」的思考,

就不會有「個性」的顯現;
沒有「個性」的顯現,
就沒有「品牌」的可能﹍
怕有明顯的「個性」受到拒絕,
正是我們政府與大企業最大的罩門!

也許,台灣未來的發展希望,
是在小型的「個性企業」;
台灣很小,小型的企業,
很容易以「個性」相結合,發揮大影響力﹍

看看台灣都市最近的發展,
有些個性商店自主結合的街道,
逐漸成型(與都市計劃脫鉤),
我覺得,那就是希望,
民間自己促成的希望,
不靠大企業,也不靠政府。

因為,理想性格,
不在大企業與政府的基因裡。

對政府,
我有一種曖昧的連結。
畢竟,台灣的政治與企業體系的前期發展,
多數與我的背景有連結。

自己一直也沒有完全的跳脫現實的框框:
1)有錢總比沒錢好
(但生活品質的提升不代表更快樂)。
2)有事總比沒事好
(但會做事不表示人生中有興趣/目標)。

自己也一直慣性的不願面對本質:
1)缺乏完全的同理心。
2)不自主的想要成為焦點。

還有許多,許多﹍
但這些,不論好壞,都是我個性的一部份。
為了理想,這些個性,必需被放在枱面上。
讓自己知道,原來,我也是me too。
原來,我應該更誠實的面對本質。

大企業也好,政府也是,
在利益上都必須抗拒本質。
但這些僵化體,也是由人組成的,
可能10個的1%不夠,100的1%也不夠,
但1000/10000的1%就會造成週遭的不安。
不安會引來注視,注視會trigger改變。
設計,就是誘發出那1%的mutation(轉變)。

我完全同意,你說,
以設計誘發1%的改變,
會點燃典範轉移的動能。

讓我們想像:
1)有1%的高中學生,
開始以興趣為基礎升學,
而不是以學校排名為基礎升學;

2)有1%的基層官員,
開始以良知為決策判斷的基礎,
而不是以保住官位為決策基礎;

3)有1%的中小企業家,
開始以重新定義產業為理想,
而不是以變成大企業為理想;

4)有1%的小學生家長,
開始以促發學生的好奇與想像為責任,
而不是以提供學生答案為目標;

5)能有1%的國民,
能培養運動為興趣,
而不是運動為了保健﹍

能有1%開始這樣,我們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因為,前途就不會像現在一樣,卡住了。

問題是,怎麼設計?
目前,我們努力做的,
是傳播「誠實面對自己,勇於改變現狀」的觀念,
慢慢也會誘發0。01%吧?

持之以恆,等你60歲,人也夠多了。

就讓我等60歲的到來吧。

回頭見。

六十歲總會來,
但是,促成1%的影響,
是要一直做的,不是嗎。

台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