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蔣友柏:「一旦時間是你的朋友,品牌就會快速茁壯。」
姚仁祿:「客戶要深刻的體會到,真正的好東西,客人絕對願意等。」
當「等」是可以被利用與設計時,品牌溝通的機會就會增加。
最後,有可能成為最有價值的廣告溝通媒介。」
女兒這週因為腸病毒而在家休息。
被感染的原因與學校處理的方式,
讓我對於台灣的教育體系,再次的失望。
因為,它剝奪的我知與選擇(兩樣民主價值)的權利,
只因為校方疏忽(怕事)與家長自私。
在上一週,五月的第一週,
就已經有小孩確定感染腸病毒。
不過,同班家長都未被知會。
在詢問下,因為目前沒有個案的通報系統,所以老師疏忽了。
在這週,有兩位小朋友確定得到腸病毒,
不過,在家長代表,教務主任,
與校長的共同協議下,還是暫不停課。
(1、2年級以下,同週同班有兩個病例就要停課)
原來,4個人,
就可以決定小孩在學校所暴露的風險值有多少。
我了解,很多家長沒有太多的公德心。
畢竟生活都很辛苦了,
能多花一分鐘賺錢,就多一分鐘的機會。
所以,就算小孩得病,
也無法,也不願,帶回家自己顧。
這是一個經濟與政治的by product。
我了解,學校是公務單位,
一個命令,一個動作。
畢竟決定權與指導權都在上面的學者手上,
能少一事,就少一事。
所以,沒有頒佈的規矩與方式,就不方便執行。
這一個一個腐敗與老態的by product。
但這卻讓我的的下一代,越來越偏離正向價值。
最後,連安定社會的公德心,都會蕩然無存。
既可悲,又感慨。
喔,怪不得,
昨天沒看到你在辦公室。
學校遇事,無法當機立斷,
與政府遇事,無法當機立斷,是如出一轍的。
老子道德經七十一章:
「知 不 知 ,尚 矣 ;不 知 知,病 也 。
聖 人 不 病 ,以 其 病 病 。
夫 唯 病 病 ,是 以 不 病 。」
意思是,有病假裝沒病,是真病;
病,承認有病,就不會真病。
無法當機立斷,原因都是顧忌太多;
顧忌太多,起因都是怕事;
人一怕事,簡單的是非,
就因此複雜起來。
現在,這種因為怕事,所以不問是非的風格,
已經變成台灣公部門辦事的風氣了。
這類事,我們最近,已經談太多了,
主要是人才的膽識不足吧?!
我不想再談台灣的公部門,
因為講再多,也不會有突破點。
會提腸病毒一事,
是因為,藉此悟出知與選擇的相對關係。
一種非學術邏輯可以解決的問題:
我今天之所以會不爽,
是因為”不知道”風險已存在,
也”無法自行選擇”是否要承受此風險。
如果,一開始,就知道班上已有腸病毒,
就算是一則短訊,我就不會因為不能控制而不安,
進而延續不安至不爽。
把這個邏輯擴大:
最近,很多客戶都想要解決「等」這個問題﹍
以本位的思維,能想到的,
就是買更好的機器,縮短「等」的時間。
但,直覺不斷的告訴我,這是錯的方法。
要解決「等」,
就要讓「等」的人有「控制權」。
要有「控制權」,就要提供基本的「知」。
如果清楚的知道要「等」多久,
隨時有提醒裝置,「 等」就不會那麼難受。
再加上一直在操作的感官/體驗設計,
「等」會變得更不需要解決。
只要急劇的提升「等」的品質,
「等」就不會是「等」﹍
例如:在號碼單的背面引一段新書的內容,
在等待區播放具吸引力的內容,
甚至是請很美與很帥的店員﹍
都可以有效的讓消費者願意「等」。
一旦時間是你的朋友,品牌就會快速茁壯。
讓「時間」是你的朋友,
確實,是「品牌」成功的關鍵。
有位企業家朋友,告訴我,
他有錢也買不到Hermes柏金包,
只好花時間「等」,
這種不服氣,卻也要心甘情願「等」的感受,
讓他悟出成功「品牌」的讓人「等」的做法,
其實是「品牌」的「飢渴行銷」策略。
因此,回到你說的「知」與「選擇」的相對關係,
我的見解是:
在這個大家都講究快速的時代,
讓客人,「知道」要等,
而且,生產的產品或服務,
品質好到客人「選擇」心甘情願的「等」,
絕對是成就「大品牌」的關鍵。
Hermes的柏金包之外,
賈柏斯,讓客人心甘情願排長龍,
就是經營時間的「知」,與,讓客人「等」,
兩者結合的「選擇」﹍
我們熟知的鼎泰豐,不也是如此?
更進一步,我想,知識經濟時代:
1)生產者,要「知」快,
設計,製造,鋪貨都要快…。
2)生產者,也要「知」慢,
讓客人在最飢渴的時間點,
剛好等到心愛的東西(產品或服務)…
因此,你的客戶,要深刻的體會到,
真正的好東西,客人絕對願意等,
而且,雖然不耐,卻等得心甘情願!
生產好東西,
才是產品或服務賣不賣的關鍵。
你所探討的,並不是我悟的點:
- 你的企業家朋友所經歷的,我稱之:犯賤效應。
因為當你可以控制生活中多數的事情時,
反而會對不能如願控制的人事物產生極高的興趣。
這就好像在遲暮之年,突然又體驗到初戀的心動。
你會為了已失去與買不到而放棄自己的「控制」,
讓自己成為感性的弱勢。 - 品質與技術已經從過去的品牌必須條件,
晉級為現在的品牌必要條件。這是最基本的。
如果連這種決心都沒有,還只是想用騙術包裝以換取短利,
不是太小看市場,就是對自己過於自負。
我所體會到的,是一種新的思考策略:
- 「等」,之所以難熬,是因為:
a.當沒有控制權的時候,人會緊張,會慣性的負面思考。
b.當沒有超過預期的體驗時,
人會慣性的以之前的經驗來規範「等」=「無聊」=「浪費時間」。 - 但每天,我們都會體驗「等」。只是,還沒有人利用「等」:
a.如果,在等飛機時,可以有個簡單的圖表,
隨時告訴我飛機準備的進度,
我想,「等」的體驗就會提升。
b.進一步,如果在等的時候有新的iPad可以使用,
我想,我會感覺不到等。
跳一大步,如果再等的時候,
有美麗的空姐與帥氣的空少與客戶聊天,
我想,多數人會願意多等一下。
c.到極致,如果請到十大名模在等的時候走秀,
我想,多數人會覺得「等」太短了。 - 用這個邏輯,可以在不提升硬體投資的狀況下,
讓一個品牌的體驗,急遽增值。
當「等」是可以被利用與設計時,品牌溝通的機會就會增加。
也可以把這個當作一個平台來思考,
最後,有可能成為最有價值的廣告溝通媒介。
如何利用「等」?你的思考是:
a,報告進度….
b,試用新品….
c,俊男美女….
d,Event….
這四個構想,有些修車廠,
應該已經在做(a)了…..
網路訂貨,
例如Amazon也已經不斷告訴你,貨到了哪裡….
去年,我替客戶,
從英國訂了一部十九世紀古董鋼琴,
幾個月的整修期,
工廠一直利用Youtube將整修試音的狀況回報….
至於b,c,d,都是很好的idea,
有沒人用過,我就不知道了;
我特別喜歡b….
我認為「等待時間」將會是一個新的銷售平台,
等火車,等飛機,或者是上下班時,等候交通阻塞?
這些等候時間的商機,
目前,大概被Apple store搶了不少。
似乎,這次的邏輯,有點難解釋。
容我再試一次:
如果,要improve App store的等待體驗,可以:
- 報告進度。(現在已經在做了)
- 在等待時,pop up一篇新上的top seller content。
讓我自動的利用等待的時間(現有資源的互相利用) - 等待超過5分鐘時,pop up 一段賈柏斯的內部演講。
這些「設計」,會讓我願意花錢,買在App store等的時間。
也會讓我增加造訪的次數。
所以,我的結論與你一樣,「等」,
在經過設計後,會是一個有潛力的銷售平台;
但,我想要做的,是設計出賣「等」的策略。
這,會從提供設計過的控制與體驗開始。
你今天談的,
確實是我沒有想過的觀點!
不過,聽來很對,
「等」,絕對會是新的商機….
Great…
似乎,一場病, 一段不爽,
又讓我看到一個新的設計挑戰。
有時,真不知自己是已經瘋了,還是快瘋了….。
我會好好設計一下「等」。
好的設計人,
總是活在「瘋」與「不瘋」的邊界!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