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設計」是當紅的名詞,蘋果與蛇告訴您:讓客戶相信,有桃花源,就是「設計體驗」;帶客戶進入,遊桃花源,就是「體驗設計」。
好久沒有談這個議題。
4-5年前,
我把公司的同仁們聚集在一起,
要他們把橙果的設計往兩個方向發展:
1、設計體驗:
這有點像儒家思想的綜合。
是一個物品與其週遭環境的互動關係。
求的,不是美,身份,地位,
而是適時,適地,適人。
這後來發展成橙果的商業設計模組。
2、體驗設計:
這是以道家的無為核心邏輯。
是以不存在為存在加分。
例如,空間沒有門,
沒有窗,就不是房。
所以,是用非現有的邏輯,
解決現有邏輯不能解決的問題。
這後來發展成為白木的創意模組。
但說實話,到目前為止,在公司,
可能只有我比較看得清楚上述的畫面。
多數的同仁還只是在摸框猜畫的階段。
而我,又是一個直覺型的創意者,
所以要「談」一個直覺,
似乎,也很難表現全貌。
或許,藉由你的經驗與智慧,
可以讓這個迷惑公司同伴已久的議題,
有較為清楚的輪廓。
我不知有無誤會,
你的說明,我的解讀是:
「設計體驗」= to design an experience;
「體驗設計」= to design by experience。
To design an experience,
設計者的design 能力,
是「設計體驗」是否成功的關鍵,
因此,適合設計業的經營模型。
To design by experience,
設計者的experience 豐富度,
是「體驗設計」是否成功的關鍵,
因此,適合顧問業的經營模型。
換言之,
「設計體驗」者,重設計能力;
「體驗設計」者,重經驗豐富。
設計體驗,design experience,
是利用體驗為媒介,讓設計有意義;
體驗設計,experience design,
是利用創意為媒介,讓體驗有深度。
前者,注重的是設計的平衡能力;
後者,強調的是創意的重組能力。
兩者,都必須要兼具設計力與經驗值。
前者,製造武器;
後者,練就武術。
兩者,在同一中線上。
不同的,只有離起始點的遠近。
你這麼解釋,
我似乎明瞭,
卻又模糊?
可否如此解讀:
1)前者,你的定義,設計體驗,
是「以有感體驗為目的的設計工作」,
因此,是設計行業;
2)至於後者,體驗設計,
我思索半天,定義不出,
是「以??為目的的??工作」?
我曾試著解讀為
「以"重新定義"為目的的"體驗創造"工作」,
是你的意思嗎?
如果不是,
可以請你試試填空嗎?
我想,對我及對讀者,
都會有幫助的。
簡單來說,設計體驗,
是以發揮最適當的效應為目的的設計工作。
重點就如你所說,
是讓一個設計有體驗。
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
而是為了目的而設計。
而體驗設計,
是以創造出最具感染力的趨勢為目的的革命工作。
重點在於設計一個體驗,
而不是一個物品。
也可以說,
一個是在micro level做設計,
一個是在macro level做創意。
嗯,逐漸理解,
試試解讀如下:
1)設計體驗,
是「是通過設計一種產品,
讓消費者產生"有效性的好體驗",
因此,創造適當的"市場效應"」;
2)體驗設計,
是「是通過設計一種體驗,
讓消費者產生"革命性的新體驗",
因此,創造感染的"趨勢效應"」。
對許多未深入品牌,
未理解消費者心理的人,
上述兩者,很難分辨。
因此,如何讓人明白,
前者,創造,有效性的好體驗,
後者,創造,革命性的新體驗,
非常要緊。
前者,以創造市場為目標,
後者,以創造趨勢為目標。
沒錯。
這正是我想表達的﹍
(這時,經驗的落差,
就明顯的表現出來)
在我公司,
有很多的設計師來回,
也有很多的客戶來去。
能真的了解設計體驗的設計師不多。
因為:
被台灣企業汙染過的設計師,
會直覺得把市場接受度,
價錢高低,生產難易度直結連結在一起;
未被台灣企業污染的設計師,
會為了完成美感,互動,材質,
而把市場定位為一個不須理會的平凡「大眾」。
設計體驗的重點,
是對不同的天地人,
使用不同比重的美感,
質感,故事,成本,時間﹍
連結在一起。
調配出最適當的solution。
能真的了解體驗設計的客戶也不多,
因為:
企業主有兩類:
自己拼下一片天,
或是接收家裡的一片雲。
前者,對於看不到的事務,
有一定的質疑與恐懼。
雖知道要創造趨勢,
卻無法說服自己,
有邏輯性的放手一搏。
後者,對於自身的利益,看的太重。
對於任何可能傷害或減少家產的決定,
都本能的抗拒。
所以,目前,體驗設計,
都只是用「區塊」在實現。
等時機成熟,才能串成一面﹍
先天的教育,後天的環境;
先天的湯匙,後天的努力﹍
這些限制,背景,
讓桃花源,
成為多數人眼中的霧裡花。
天下事,
本就是被看成霧裡花的多,
看見桃花源的少;
所以,你我才有存在的價值﹍
我們的能力,就是,
把客戶帶向桃花源,陪走一程,
他們安心向前走,
就是我們任務完成的時候。
我們,盡最大力量,
希望人們,看見桃花源﹍
可惜,自古以來,
夢想桃花源的人多,
相信的,不多。
我們,講輕媒體,講了多久?
企業家,當趣味聽者多,
認真思考者,少。
不過,成功,
屬於對模糊事物,
認真思考的人,不是嗎?
成功有很多種。
因為個體的不同,
就會有不同的指標。
企業家,也有百百種。
但承受的了我們個性
與收費的往往都是「大企業家」。
這一些人都執著的相信,
桃花源中,會有城,
有鎮,有結構,有社會﹍
這也是他們成功的原因。
但我看到的桃花源,
沒有城,沒有鎮,
沒有結構,沒有社會﹍
沒有一切的固型,
反而是以「念」轉為創造力。
這,是我們成功的地方。
這兩種信念,都是成功基因,
卻也促成了兩個世界。
這兩個世界,沒有優劣,
只有高度的落差。
一旦大,必須穩,所以高度有限;
因為小,所以輕,因而可以隨風升。
當負擔輕,高度夠時,
霧就會淡去,裡花就會化為桃花。
很對的思考,
也是大企業的困境﹍
讓大企業(大機構,如學校、醫院、政府也一樣)同意,
新的戰場,
沒有他們部隊熟悉的一切﹍
就像告訴將軍,他的部隊,
全部都要改成游擊隊﹍
實在,很難接受。
也許,前幾年,
美國幾家知名大公司,忽然暴斃;
也許,最近,
日本Sharp奄奄一息;
會讓大企業,警覺的思考,
為什麼?
你說得對,
我們公司都小,身輕,
易隨風而上,看見遙遠處,
慢慢成型的氣候。
我們像是賣情報的刺候,
信不信?
在客戶腦袋的結構。
現在最大的企業,
Apple,在賈柏斯的領導下,
就是完全用游擊部隊作戰。
每一個產品項目,
都平均的占總營收的10-15%。
沒有人特別突出,
也沒有人被遺忘。
每一年,
都開發出一些新的upgrade版武器,
與新的戰略。
這讓他,
在新的戰場上,呼風喚雨。
不過,當看得到桃花源的將軍退場後,
一切,又回到了一般的大企業作法﹍
所以我一直相信,只要人對,
其實大企業也可以身輕。
只不過,
已成功者與既得利益者,
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一切,都要為時已晚時,
才會想起,之前刺侯所提供的情報。
通常,想起時,喉嚨中的刺,
已經讓大企業叫不出聲了。
所以,除了報信外,
我們還要有辦法身處亂流中而不失平衡。
方可抓住new believers的手。
帶他們步入桃花源。
讓客戶相信有桃花源,就是設計體驗;
帶客戶進入桃花源,就是體驗設計。
哇,很好的註解,我喜歡:
讓客戶相信,
有桃花源,就是「設計體驗」;
帶客戶進入,
遊桃花源,就是「體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