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年
景氣好壞可以透過政府公布的數字來定義嗎?景氣的表現,是大環境下的結果?還是台灣產業結構的問題?蔣友柏和姚仁祿暢談對景氣的觀察。
黃金一直是大眾心中的「穩定貨幣」。
從歷史上,不難發現,
在人心惶惶的時代,
金價就會不停的漲。
如果以此反推,目前,
市場中還是恐懼多於希望。
所以,政府所拋出的數字,
真的誠實的反映了現實嗎?
還是像2011年的勞工節補假,
因為碰到選舉年,
所以只能報多數的選票在意的喜,
而選擇不報不能讓多數人高興的憂。
我常去海水魚店與一個60歲的老老闆聊天,
也常會有快退休的警察,
與在拼生活的室內設計師夫婦加入。
對他們來說,景氣一直都沒有恢復。
日子過的一樣慘,一樣平凡,一樣沒希望。
唯一的好處是,等著等著,他們年紀也大了,
所以可以接受過一樣的日子到老。
我也常與客戶聊天,
許多的老闆與操盤手也都同意,
市場還沒有起來…。
難道,迷信假的好,
比認同真的壞有建設性嗎?
我的看法不同;
我認為,比起前兩年,
台灣市場景氣上來很多
(我說的不是政府數字,是逛街的觀察)。
我擔心的問題,不是景氣;
台灣的問題,在產業結構的重組,而不是景氣。
如果,只顧景氣,不顧產業結構更新,
台灣就是停止在三十年前的產業規劃,沒有進步。
然而,產業轉型,與其說是政府的責任,
不如說是企業家的機會,
因為,台灣的政府結構設計,
讓多數「能者」無法進入其中。
可能看到的細節不同。
但就如您所說的,
雖然多次試著要改變政府的「老」,
也曾肯求”能者”為國營企業服務,
但最後,都成了烈士。
因為,多數官方的評審與制定規矩的「能者」,
都是學院派,比企業家更不了解感性力。
在學術的面前,叛逆者都自動歸類為旁門小道。
我所接觸過的政府,是台灣最老舊的產業。
掌控了決多數資源,
但卻用極少數的絕對利益在選擇放誰入門。
到最後,所有為國營企業想出來的好創意,
也都回收給認同我能力的企業家了。
有時,不太了解,
不斷的辦國際展(2010 花博 / 2011 設計展)
是為了要爭取自己的地位,
還是要讓國際看到,
我們四肢發達,但五臟不全。
很慚愧,
花博我沒進去參觀過,所以無法置評。
至於選舉,我還是認為,
人們最好不要要求政府承擔太多;
因為政府責任太多,組織就會變大,政府做為就要變多;
這樣,稅收就會變多,
監督稅收使用的人也要變多,
無形中,變成大政府。
邏輯上,我還是喜歡小政府的設計。
因為,一個答應你「出錢少,享受多」的旅行團,
出團以後,你就需要吃苦。
其實我也只是去過花博的小吃街。
(因為有客戶的店)
其它的多數都是因為
政府要求”動員”小孩去看花博,
與公佈與我認知不服的數據,
而有的負面情緒。
就如同你說的,沒親身體驗過,實在沒資格置評。
我已經放棄”期望”政府做事。
我學會的是:
生意上, 自私點就安全點…
生活上, 自閉點就簡單點…
規劃上, 自我點就快樂點…
上述的自私自利原則,
只要”很小”的政府就可以做到
同意,小政府絕對是大方向!
我們千萬不能因為選舉,
要政府答應,
一堆我們也知道,
政府根本做不到的事。
沒錯,
應該理性的面對現實,
而不是任性的要求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