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創意產業應有的特質,需要兼顧「自律, 自虐,自愛,自信,自主,以及自然」。文創貴在自然,做作的,玩不來。
抱歉,打擾你的京都行﹍
文創如何在台灣存活?
是一個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問題。
這就像在問台灣何時可以學會尊重民主?
或是,台灣何時會是一個真正的國家?
有太多的歷史共業,太廣的利益結構﹍
有太多的過去,還活在現在,
讓現在,不能有效的進步。
政府,本應是文創的最大扶持者,
推廣者,培育者,得利者﹍
但以目前的事實看起來,
政府卻是文創的最大扼殺者。
台創,一個政府發展出來的創意推廣單位
(雖然多數的錢都是從枱面上的企業家募款而來的),
只喜歡把一群羊放在一起。
優閒的吃著別人提供的草,
敷衍似的討論如何用創意為”外面”的羊,創造更多的草。
卻沒發現,外面剩下的羊,已經在被狼屠殺。
他們,就拒絕相信狼的存在,也不願與狼合作。
當領頭的,是羊,但戰場(資本市場),
卻是肉弱強食的時候,文創又要如何存活?
在遠離人群的情況下,在展開的枝葉下,
風靜乘涼,風狂沉靜。
既然政府稱文創,是產業,
當然,就是戰場;
只要看看,近期的電子通訊產業,
我們如何被韓國與美國修理,
就知道,狼打仗,也是傷痕累累。
我的觀察:
1)政府推動文創,
以當年推動電子及資訊產業的模型,
希望透過類似工研院一樣的機構,
產生帶頭拉動產業的作用,這是不對的;
2)不對原因之一:因為,
電子及資訊工程,是工程,
文創產業,不是工程,
人才規格完全不同,管理的方式,也有很大不同,
因此,複製當年成功模型,不會成功;
3)不對原因之二:因為,
當年,領導人是李國鼎,現在不是;
當年太不民主,現在太過民主,
這個差別,很大, 因此,不會成功;
4)不對原因之三:因為,
二十一世紀,不是二十世紀,
世界的秩序與地球的樣貌已經不同,
因此,頭腦不換,不會成功。
以上
寫於京都旅途
問題就在:
明知不會成功,但政府還是不放。
只要政府不放,
就會不斷的有怕痛怕死的「文創」者,
投入政府的懷抱。
所以,得公利的,
多是願意接受鴕鳥心態的羊。
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一定是一個血淋淋的戰場。
因為利越多,參與戰場的將,
智者,迂迴者,就會越多。
活下來的生存者,也會越來越強。
天花板越高,培育出來的下一代就會越有格局。
格局越大,就越不會往政府靠攏。
幾年前,有一個朋友說,
他們公司(台創的出資者之一)的設計部,
與另一家老牌的設計公司(被機車場包養的設計公司)
要參與台創的設計旗艦計畫。
因為關係好,所以申請就會過。
過了,一年就可以拿到1000萬的補助。
我問他,旗艦的標準是?
營業額?服務的客戶種類?創新力?
結果,答案是:關係與得奬﹍
這,就是文創在政府眼中的價值﹍
所以,從這次及過去的對話,
我們大致得到一個相同的觀點:
1)現階段,政府扶持的文創,是弱的;
2)既然是弱,就撐不起拉動產業的能量;
3)文創產業,政府沒來扶植之前,早就有人做;
4)戰場上還在生存的強者,不會需要政府扶持(頻率不對);
5)台灣文創產業經營者要成功,
市場要會瞄準,人才要會看對,
設計要會達到消費者(知道或不知道)的目的,
體驗要會創造。
還有遺漏的嗎?
請幫我補足。
我的市場經驗不夠,
所以只能以經營「文創」業的自學
加上一些foot notes:
1)文創需要的是武人。
不論多麼的有禪意,心中沒有武的人,很難以文創做產業。
2)產業重視的是價值。
不論多麼的有天分,沒有市場價值,就集不到本。
3)要累積足夠的本,就要務實的面對,文創路是一條不歸路。
只要心留後路,就走不下去。
4)留後路,是政府最擅長的基本工。
這會讓文創太民主,或太不民主。
5)太民主,就只會要面子,滿心都是「獎」。
太不民主,只會要成效,滿腦都是「數字」。
6)如果只談獎或數字,文創就會失去動能。
文創者,自律, 自虐,自愛,
自信,自主的程度一定要高。
政府如果可以重視這些價值,
文創,就有可能是公產業而不是私行業。
合理的論點,我贊成。
在你的「文創者,自律, 自虐,自愛,
自信,自主的程度一定要高。」
之後,我建議加上:「自然」。
文創貴在自然,做作的,玩不來。
自然,很重要的一點﹍
容我把這次的討論,做出一個結論。
這樣,才不會繼續打擾你的京都行與我的慵懶星期天。
文創者,要活得好,就必須有以下的特質:
1)自律:簡化自己的生活。
2)自虐:強化自己的存活。
3)自愛:堅持自我的價值。
4)自信:把持自我的品質。
5)自主:擁有自身的選擇。
6)自然:接受自身的直覺。
因為,在台灣的公環境中,沒有育成文創的肥料。
政府的文創中,只有一群羊,
安穩的在過時脆弱的圍籬內,
低頭,吃草,講獎,談古﹍
所以,文創者,要活得好,
就必須加入私領域的戰局。
與狼爭食時,不能有夢幻的心態。
要夠實,才有機會。
完全贊成,
Enjoy a relaxed Sun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