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仁祿:「每個生命,都是自己寫的劇本故事所組成。每個動人的故事,都是心血寫成的劇本。」:蔣友柏:「我能編故事,是因為,相信,所以認真的讓它成真,所以,我活在我的故事中。」
記得,在一個女兒四歲的雨天裡,
在車窗邊,逛著中山北路。
不想讓車程太無聊,
不想讓塞車影響自己,
不想讓女兒太快長大,
我編了一個故事:
「車窗上的雨珠,
其實是一個個精靈,
滾著球,找朋友。
一旦找齊了朋友,就會往地上鑽,
完成幫忙植物成長的使命。」
之後,下雨天的車程,
轉換為一個秘密的遊樂園。
記得,在兒子四歲的颱風天,
我用一樣的邏輯,
把風吹動的樹,
化為風精靈移動的跳板。
落下的葉子,是付給樹翁的過路費﹍
講這些故事,
這一些謊言,只是為了,
讓他們慢一點被社會騙。
As a father,who cares。
And,as a creator,who dares。
愛因斯坦曾說:
「If you want your children to be intelligent,
read them fairy tales。
If you want them to be more intelligent,
read them more fairy tales。」
你的故事,本身,
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
因為,對著兒女,你充滿感情,
所以,你創造了你的 fairy tales,
有一句很美的話:
「fairy tales are honest lies﹍」
故事,首重「情感」,次重「意外」;
「情感」,是故事的核心;
「意外」,是故事的鋪陳。
無論是長或短,
無論是童話或是驚悚,
無論是現代或古代,甚至未來,
無論是事實或是想像,
無論是對誰說﹍
只要有「情感」,只要有「意外」,
就是好的故事。
只不過,目前,
說故事,只是一種流行。
大家開始注意這一件事,
是因為媒體,政府,開始點出,
有故事包裝的生意,比較容易賺錢。
之後,就一窩蜂的人,
拼命的編故事,寫故事,講故事﹍
結果,許多的故事,
只是零星拼湊出來的謊話;
結果,許多的故事,
只是濫竽充數的場面話。
我認為,要講出好故事,
除了要真以外,
知識要豐富,要多元,要俱到。
因為,只有真,才能打動人心。
只有豐富,可以做出轉折。
而所謂的真,
可能是已被遺忘的一些想像。
就如同過去,
自然現象就是
the origin of fairy tales;
所謂的豐富,
是用自己的生活體驗,
累積的知識,臨場的反應,
讓故事,對聽的人,有適當的意外。
所以,
用真,帶入感情;
用知識,鋪陳意外。
說得好,
真心,是「真情」故事的基礎;
知識,是「意外」故事的原料。
現在流行以「故事包裝」,
卻忘記:
華麗的包裝,
總有需要被打開的時候,
1)真正的故事,
是打開的時候,充滿「意外」,
而被珍愛的「禮物」;
2)真正的故事,
不是,打開以後,
被拋棄的「包裝紙」。
努力的,
想依賴「包裝紙」賺得利頭,
不如,用心的,
孕育可以被珍惜的「禮物」,
這個簡單道理,
應該人人懂得,不是嗎?
我想,許多人,
一窩蜂的趕做「包裝紙」,
是因為,根本捨不得給人好「禮物」。
對這許多人,
真心,是捨不得給人的,
結果真心藏在那裡,也找不到了;
知識,是捨不得費心去累積的,
結果,每天媒體上粗製濫造的八卦消息,
就變成知識了。
所以,現代社會,
無論東西方世界,到處充滿,
沒有禮物的空心「包裝紙」盒,
真是可惜。
這,是科技所帶來的另一種退步。
科技,讓人可以同時擁有,
管理,創造這種真實與虛擬的身份。
所以,年輕的一代,
就養成了躲在包裝紙內的習慣。
不想面對,或無法承受時,
就換一張包裝紙。
所以,新的故事,都無法長久。
無法反覆閱讀的故事,
沒有太多的價值。
創業了10年,到現在,
一年,還是要自己寫不下200份報告。
要兼顧故事,邏輯,商業結構,
設計可行性的報告,
到現在,
還是只有少數的人寫得出來。
許多新來的同仁,
都把報告,當成一種「功課」。
是沉重的負擔。
所以,創作出來的「故事」,
不感性也不理性,
不感人也不嚇人。
這一種故事,
連包裝紙都稱不上,
只是證明了他們很努力的浪費句子與畫面,
做出了一份「廢物」。
而我在引導他們時,
都會以電影做為案例:
-如果,一份報告是一部電影,
他的起伏、互動,會如何?
-如果,sales pitch是一部電影的預告,
那會有什麼鋪陳?
現在的小朋友,
太容易取得畫面,
也太習慣畫面,
所以,不珍惜畫面。
不珍惜畫面,
就無法解讀,連結畫面,
所以,故事就會枯燥、不連貫。
無趣斷點的故事,
沒有價值,不能感染,無法流傳。
珍惜人生的簡單,
體驗人生的舞台,擁抱人生的起伏,
才能有靈感,寫故事;
才能有情感,講故事。
坦白說,故事,不容易寫。
你說的,很對,
講故事,像拍電影;
每個簡報,都要:
先,確認主題(目的);
再,說故事大綱;
再,寫劇本;
再,畫分鏡腳本;
再,決定畫面調性與故事推進速度;
再,決定卡斯;
再,實際拍攝;
再,剪輯,配樂,音效。
如果必要,還要宣傳。
Steve Jobs的成功,
很大的一部分,
來自他自然的說故事(簡報)能力。
一般同仁不會說故事,
因為,生活,太單純,太容易,
所以凡事,
「看得不真,想得不深」,
故事,當然,沒味道。
生活單純沒有錯。
但單純的隨波,就無法有味道。
讓生活容易沒有錯。
但容易到不思考,
就會落於平凡。
在亂世中,市場渴望故事。
期待有夠偉大的legend,
可以讓凡人忘了凡事。
如何能自然的講出讓凡人感動的真故事,
就是creator的工作。
要講的好,
首先,要從自己下手。
當自己還不是一個legend的時候,
又要如何拍傳奇的電影?
當自己是legend的時候,
就連平凡的小事,
都會成為不凡的大事。
Legend不一定要大,
只要真,只要有同理心,只要有選擇權,
在自我的小世界中,
每個人生,都會是傳奇。
同仁們不懂的是:
他們,不可能成為我,
也不應該成為我。
認真的當自己,
就可以與我相匹相配。
這點,不想通,
是說不出好故事的。
著名的印地安領袖Tecumseh曾說:
「When the legends die,
the dreams end;
there is no more greatness。」
當,傳奇死亡,
夢想跟著死亡,
再也沒有偉大存在的可能。
當,年輕朋友,不再夢想傳奇,
偉大的故事,當然跟著失去。
可惜,年輕朋友不理解,
傳奇、夢想與偉大之路,
都以面對困難,
與咬緊牙關鋪成,唉。
所以,
我一直不擅長說故事。
我習慣的是相信故事會成真。
不管是我的,
還是我願意相信的﹍
所以,我才能編故事,
因為,相信,
所以認真的讓它成真﹍
所以,
我活在我的故事中﹍
活在故事中,
我喜歡你這個說法;
我們每個生命,其實,
都是自己寫劇本的故事組成。
演員,有自己,也有別人;
演技,有精煉,有笨拙。
有的人,以為,
故事,可以不要自己編,
劇本,可以不要自己寫;
看到別人的好故事,
也不知道,那個劇本有多難編,
故事,有多難演。
我想說的是,
每個動人的故事,
都是心血寫成的劇本,
用心演出,才不會只剩包裝紙。
只要知道,有一些事,
是屬於自己的,是別人拿不走的:
知識,歷練,意志,故事﹍
對於這一些永遠屬於自己的事,
更應該好好的,
穩穩的做好每一個細節。
對於這一些別人拿不走的自我,
更應該好好投資,用心經營。
這些,才是包裝紙內的禮物。
完全同意!